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海马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642页(3905字)

为浅海小型类,是珍贵的海产药物,素有“南方人参”之美称。

一、海马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海马属硬骨鱼纲,刺鱼目,海科,海马属(Hippocampus)。全世界约25种,我国已知有6种。海马头呈马头状,体侧扁,腹部凸出,躯干部及尾部由数十节骨质体环所包。吻细长,管状。口小,位于吻端。背鳍、臀鳍、胸鳍细小,无腹鳍及尾鳍。雄鱼尾部腹面有育儿囊。各种主要特征见表37—1及图37—4、5。

表37—1 海马形态特征比较表

图37—4 管海马

图37—5 斑海马

海马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南海种类多,有5种。作为养殖品种主要有管海马和斑海马两种。

二、生态习性

1.栖息习性 海马栖息在浅海或内湾,风浪较平静,水质澄清,藻类繁衍的低潮区。平时尾卷在海藻或飘浮物上,活动能力差,依靠骨环、保护色及拟态来防避敌害和诱食饵料。适温范围为12—33℃,最适水温25—29℃。海马仔鱼对水温要求较严格。培苗最适水温为25—28℃,只是不同种类间有所差异。海马是广盐性鱼类,在盐度10—30‰之间均能生活,仔鱼最适盐度为15—22‰,对水中含氧量要求在3mg/L以上,低于2.5mg/L时,出现不适。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00—60001x。水的透明度要在1.5m以上。pH适宜范围为7.8—8.4。

2.食性 海马的饵料主要是小型甲壳类。仔、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幼体及成体。成鱼主要食虾类,如糠虾、毛虾、磷虾、萤虾、钩虾、麦秆虾及各种虾类的幼体。

3.生长与繁殖 海马中以斑海马生长最快,养殖3个月体长可达11cm;管海马次之,约9cm;日本海马生长最慢,约5.5cm。斑海马和管海马体长为12—14cm以上可达性成熟,开始产卵繁殖。海马雌雄异体。繁殖的适宜水温是20—30℃,最适温是25—28℃。广东、广西沿海的繁殖期为3—11月,其中5—9月为盛期。性成熟的雌雄鱼,往往在清晨发情,双双并列,雄鱼追逐雌鱼,体色变成黄白色。兴奋达到高峰时,雌雄鱼体紧紧靠近,腹部相对,雄鱼张开育儿囊口,雌鱼将卵排入,并在此刻受精,受精卵在育儿囊内孵化,发育成仔海马后,再由育儿囊产出,进入水中自由生活。在水温25—28℃,上述过程约需12—14天。

海马每年能产仔数胎至十余胎,每胎产仔数百尾至一千多尾,以1—2龄鱼的产仔数多。人工养殖的海马有少量不育现象。海马寿命一般为2—3龄,管海马可达5龄以上。

三、海马的养殖

1958年广东省汕头市郊首先人工试养海马成功,之后海马养殖逐渐发展。海马的养殖过程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1.养殖场地和养殖池 要求盐度在9—33‰,饵料来源丰富,海水未被污染,交通方便。海马养殖主要在水泥池中进行,根据海马发育阶段对生活环境的不同要求,可分为仔鱼池、幼鱼池和成鱼池三种。养殖池建在室内或室外均可,室外池要有遮阴设施。

(1)仔鱼池:用于培养初生苗至半个月内的仔鱼,面积一般为1—3m2,深度0.6—1.0m,池深的2/3埋在地下,使池水温度较稳定。

(2)幼鱼池:用来培养半个月以后至体长6cm的幼鱼,亦可做亲海马精养池。面积2—6m2,池深约0.8—1.0m。

(3)成鱼池:是饲养体长6cm至收获的海马。面积5—20m2,池深0.8—1.2m。

2.人工育苗 亲海马要选择个体大,健壮无病,雌鱼腹部较膨大,雄鱼的育儿囊发育完整。饵料要鲜活、优质足量,每天投饵3—4次。要适当疏养,每平方米水体放亲鱼20尾。管理要细心,力求良好的环境条件。

交配前雌雄要分养,以避免过分追逐。待性腺成熟后,水温稳定在20℃以上,雌雄鱼按1∶1搭配,混养在同一池内,让其交配产卵受精。雄鱼育儿囊刚有受精卵时,囊质较硬且小,呈黄褐或灰褐色。随着发育,至临产时,育儿囊膨大较软,变为黑褐色。产仔多在黎明前后,依靠身体的伸曲产出仔鱼,每胎约经数分至十几分钟产完。产后要将亲鱼与仔鱼分开饲养,以防止亲鱼吞食仔鱼和便于管理。初生仔鱼体长8—9mm,产出当天即能觅食。

3.养成 斑海马、管海马的养殖划分为仔鱼(初生仔鱼至体长6cm前);幼鱼(体长6—10cm);成鱼(体长10cm至性成熟)三个阶段。仔鱼阶段易感染病害而发生大量死亡,在养殖技术上是关键的一环。

初生仔鱼的放养密度为500尾/m3。15天后分疏饲养,密度约为300尾/m3。2个月后体长在10cm以上,移至养成池,密度为100尾/m3。海水需经沉淀后使用,要求清洁、新鲜、无毒、无敌害生物。盐度15—22‰。换水多采用全换水,需预先准备水体,将海马全部捞入。两池水温差要不大于2℃。操作要轻、快。夏季1—2天全换水一次,越冬期4—6天换水一次。

饵料要鲜活、完整,大小适宜。可以人工培养或从海湾池塘捕捞。刚产后数天的仔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大小以100目筛绢能滤过的为好。随着仔鱼的生长,投喂的桡足类个体逐渐增大。同时适当添加扁藻、豆浆或葡萄糖,以提高成活率。体长5—6cm后,转为摄食糠虾或小虾。成鱼主要食虾类或兼食新鲜的鱼肉。投饵量约为体重15%,以食完为度。每天投饵2—3次,上午投饵量稍多,下午适当少投。要避免光照过强,以防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温不可过高,以免引起病害。

4.越冬 海马对低温适应性较差,在水温13℃就要进入越冬阶段。广东多采用室外池顶加薄膜覆盖,利用阳光透入池内提高水温。北方需在室内池用不同热源升温。越冬适宜的水温是16—18℃,水温15℃以上要适当投喂,并及时清理残饵和吸除污物,保持水质新鲜。

5.病害的防治 养殖的海马由于环境条件、饵料等变化较大,因此,病害较多。要以预防为主,注意保持适宜与稳定的水温和盐度;水质要清净;饵料要鲜活优质、适量;环境和工具要卫生;光线不宜太强;并适当使用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防病。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措施如下:

(1)肠胃病:受细菌感染而引起,多发生在仔鱼期。症状为肠胃胀大,肛门松弛、红肿,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粘液流出。用氯霉素、合霉素、土霉素等药物,以150万—200万IU/m3的浓度全池泼洒。次日换水后再施同浓度的药物,直至治愈。

(2)车轮虫病:用8ppm硫酸铜加10ppm高锰酸钾的混合液,浸浴病鱼15min,可杀死车轮虫。

(3)胀鳔病:鱼体腹部胀大,不能自由游泳,常侧卧浮于水面。多因环境突变而发生。应保持环境良好,避免强光,并用土霉素与小苏打混合液(2∶1)灌注。每10尾海马用土霉素2片,小苏打1片或用同样比例、浓度的药液浸泡饵料再投喂,均有一定效果。

(4)附着生物病害;主要是纤毛虫类钟虫科(Vorticelli—aae)的聚缩虫(Zoothamnium sp.)和枝状海水螅以及硅藻等种类附着。可用1‰的甲醛溶液浸浴20min左右,疗效显着。

(5)气泡病:在水质不洁、光线过强、藻类繁生的不良环境下,海马体表隆起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泡并浮于水面,呼吸困难。当体表气泡溃烂,细菌侵入,发生炎症而导致死亡。可将病鱼移入新鲜海水,并加入2.4‰的生石灰水浸浴10min,有治疗效果。

四、收获、贮藏与利用

海马经1年以上饲养,个体较大的干鲜比率高。晒干率达30%以上时,收获比较合适。多数在越冬前或繁殖季节收获。方法是将海马捞起,放在淡水中浸泡、洗净,置于阳光下晒干。收藏放入容器,加些干燥剂,密封贮藏。

海马用于治疗阳萎、不育、虚烦不眠、哮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难产等疾病。是用途广,疗效好的一种中药材。

(编者:邬国民、吴琴瑟 审者:沈宗武、林华英)

上一篇:遮目鱼养殖 下一篇:水产养殖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