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的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63页(6482字)

目前青蟹养殖,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幼蟹开始养至大蟹,其中大部分雄蟹由瘦变肥,可捕捞上市,称为菜蟹养殖;二是将大蟹中的雌蟹按其性腺发育状况分类饲养,培育到卵巢充分成熟,称为膏蟹养殖。

若干年前,自然苗种丰富,人们只选择个体较大(150克以上)、体质消瘦的雄蟹和已交配的雌蟹进行养殖,以增肥、加重、提价为目的,故称为“育肥”。

(一)场地建设

1.场地选择 养蟹池应建在风浪较小的沿海内湾滩涂上,以中潮区为宜。潮差要大些,以便于水的交换,节约动力。潮位较高处建池,应增加提水设施。

场区盐度要保持在13~20之间,雨季盐度不可低于7。场区附近应有淡水水源,以备调节海水盐度。水宜清,透明度宜大,应尽力避免水源的污染。

底质以泥砂底质为最好,以适于蟹的冬季蛰伏。蟹在泥砂底潜伏,甲壳颜色美观,有利于销售。

此外,应考虑供饵、供苗、交通方便、电力充足等。

2.蟹池建造 当前青蟹养殖形式有多种:有池塘、水泥池、围栏、围网、瓦缸、木箱等,以池塘为最多。养殖池一般为面积667~2000平方米的土池,水深干潮时为0.7~1.0米;大潮时可在2米以上。台湾省青蟹池多数为333平方米。菲律宾、泰国多在数百平方米至2600平方米之间。因为目前苗种多来自海上捕捞,一次捕捞数量有限,蟹苗的规格和肥满度也不一致,需分类饲养。面积过大,蟹苗不易一次投足,浪费水面,且难于管理和收获。以小规格苗种开始的养殖,面积可适当大些。如有些地区利用1.5~2公顷的虾池进行养殖。

蟹池分单塘、双塘和“田”字形塘三种:1个池子仅有1个闸门,称单塘;两池相邻,共设3个闸门,其中1个闸门为相临的两池所共有,使之相通,称做双塘;4个池连成“田”字形,称为“田”字形塘。池底平坦,池水最好能保持对流。福建省的青蟹池沿堤有环沟,宽2米,深1.5米。泰国的青蟹池深度为30厘米,沿堤有一条宽3米、深0.5米的沟,另有2条中间沟。菲律宾的养蟹池,2个池之间有一小池,面积为10.2米×8.2米,可将各池的蟹集中在小池内,有小闸门互通各池,并利用小闸门控制各池水位。

堤坝可用水泥与块石彻成,也可用软泥堆积而成。用泥堆成的堤,要宽大些,经得起风浪冲击。堤面内侧,与堤身垂直密集地插入30厘米长的竹箔(插入泥中约10~15厘米),以防止青蟹外逃。用水泥石块砌堤,内壁应垂直、光滑,蟹子难以逃离,不需要再加竹箔。

闸门可用石块或混凝土砌成,如面积为1333平方米的蟹池,闸门宽70厘米,高140厘米左右即可。闸板木质或水泥质。在闸门内要设竹篱笆,以防青蟹逃逸。福建的蟹池在闸门进水口处设一深水池,水深在3米以上,供蟹避暑之用。

(二)蟹种来源与选择

1.蟹种来源 目前青蟹养殖用苗种来源有两:一是采捕自然海区的幼蟹或成蟹(已性成熟,交尾,但瘦而性腺发育不足);二是人工育苗。此处只介绍前者。

蟹苗的捕捞季节因地而异,南海沿岸从4月起几乎全年都可捕捞,如广东东部沿岸每年有两次旺季即5~7月和9~11月。台湾省沿海几乎全年出现蟹苗,4~5月开始渐增。

捕捞方法可因地制宜,大致有如下几种:

(1)蟹篓结饵诱捕法 沿海青蟹渔业的专门作业方式,多在内湾或河口进行。篓由竹编织而成,蟹子易进难出。诱捕时可将诱饵(如牡蛎肉等)夹在篓内,沉在海水中,过一段时间即行起捕。如此反复进行。此法所捕之种苗,身体强健,为蟹种苗中之最优者。且捕捞简单、方便。

(2)脚印诱捕法 此法是利用蟹子涨潮觅食、退潮匿藏于洞穴的习性,退潮后在泥滩上踏上一行行脚印,或做一洞穴,次日退潮后即从脚印、洞穴中捕捉。每潮可捕到50~100千克。此法为广东潮汕沿海的群众性捕蟹方法之一,但蟹苗易操作损伤,质量次于前种方法。

(3)罾网捕捞法 此法适于内湾作业,罾网为方形,网目约2厘米,网的四角结在十字交叉的2根弯竹末端。交叉处系绳,绳的另一端绑上浮筒,做为浮标。弯竹末端各系一块沉石,使网下沉。罾网内结线系饵,诱蟹入网,定时提罾捉蟹。

(4)蟹簖截捕法 此为栏栅式棚箔渔具,即是用桂竹做成篱笆,下端插入水底,上端超出水面,在两侧篱笆交汇处挂上蟹篓(台湾称筌具),退潮时青蟹即随潮进入其中。因篓口装有漏斗状竹梳,蟹进而难出,可定时收取。

(5)渔网兼扑法 在使用拖网、定置张网捕时可兼捕青蟹。在鱼塭中装捞时也可获得此蟹。但由于各种渔获物的挤压、蟹子易受伤。应尽量缩短起网间隔时间,以减轻伤损。

2.蟹种的选择 选择蟹种时应掌握:

(1)规格适当、鉴别准确 应根据养殖阶段和目的,合理确定拟选蟹种的规格。如大(菜)蟹养殖的规格较为灵活,大小均可,一年四季皆可投放养殖。以春苗和秋苗为好。而以育肥为目的的养殖,一般雄蟹种150克以上,雌蟹种200克以上为好。在膏蟹养殖中,雌蟹种应根据是否交配和性腺成熟程度,准确鉴别,分类饲养,以取得最佳育肥效果。南方沿海习惯上把雌蟹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图3-3)。

图3-3 青蟹蟹种的鉴别

1.卵巢 2.乳白色圆点 3.黄色圆点 4.红色圆点 A.白蟹 B.有母 C.花蟹 D.膏蟹

①白蟹 亦称“蟹姑”,系未交尾的雌蟹。一般个体较小,腹部呈灰黑色。将其在光线下观察,头胸甲前侧缘附近尚未见到明显的卵巢轮廓。打开腹脐,其愈合处的上方,看不到带色的圆点。这种蟹只能做为肉蟹育肥,不能直接育成性腺成熟的膏蟹。若放入一定比例的雄蟹,使其交配,并提供充足的饵料,饲养40~50天,也可育成膏蟹。

母 亦称瘦蟹,即是初交配的雌蟹,一般个体较大,在较强的光线下观察,可见到前侧缘附近有一道半月形的卵巢腺。手挤腹脐上方,则可见到黄豆粒大的乳白色圆点,这种蟹饲养30~40天,则可成为膏蟹。

③花蟹 母经过15~20天的饲养,卵巢逐步发育,便成为“花蟹”。花蟹的卵巢尚未扩充到甲壳边缘,此时腹甲之圆点变为橙黄色。花蟹再经15~20天的饲养,就成为膏蟹。所以青蟹育肥选择花蟹为种苗最合适。

④膏蟹 又称“赤蟹”、“红”、“顶膏”,为卵巢成熟的雌蟹。卵巢充满在头胸甲内,在阳光下观察,前侧缘附近已无透明区。腹甲之圆点已成红色。有的个体在甲壳上也呈鲜艳的红色。

(2)选择生活力强、体质健壮、身体完整的个体受刺、钩等损伤的个体不宜放养。第四步足不缺少,螯足和其他步足也不缺少3个以上,若折损一部分,必须把剩余一部分断掉,否则会流出粘液,影响水质。

(3)剔除蟹奴 蟹奴是青蟹的主要寄生虫,为节肢动物门的蔓足类动物,扁圆形,身体柔软,常寄生在青蟹腹脐内侧基部。雌蟹寄生蟹奴,能影响卵巢的发育,不能养成膏蟹;雄蟹寄生蟹奴,身体格外瘦弱。故选种时应将蟹奴剔除干净。

(4)剔除病蟹 发现患病的蟹体,在选种时应清除。

3.苗种放养 自体重50克以下的小规格苗种养至商品蟹,可自4~5月开始放苗,一年养殖多茬,有的进行轮捕轮放,捕大留小,全年进行养殖,每平方米可放苗0.75~2.25只。如自厦门大学人工繁殖的甲宽1厘米左右的蟹苗,以每平方米0.75只的密度放入河北省唐海县试养,经110天的养成,均达商品规格,最大个体250克,最小个体150克。养殖成活率达36%左右。以育肥为目的的养殖,更应十分重视蟹种的投放季节和水温状况。如中国南方4~8月间气温渐高,又逢雨季,易引起死亡,投放密度要适当减少,一般4~5只/平方米;而秋季至翌年3月,水温渐低,透明度增大,可适当多放,可6~8只/平方米。中国台湾省一般为3~5只/平方米。菲律宾以青蟹与遮目鱼混养,青蟹密度为0.25~0.35只/平方米。

4.饵料及投喂 青蟹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蓝蛤、短齿蛤、牡蛎、贻贝、蟹守螺、锥螺或陆生蜗、玛瑙螺以及小杂鱼、虾、蟹等。有的也投加工下角料。其投饵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潮汐等环境因子,结合实际摄食情况的观察,合理确定。一般5~6月及9~10月间气候适宜,蟹子摄食量大。从水温看,15℃以上摄食旺盛,至25℃达最高峰。水温降至13℃以下时,摄食量大大减少,至8℃左右停止摄食。当水温超过30℃时摄食量也开始降低。应随水温的变化随时调节投饵量。当池水混浊时,不利于蟹子摄食,也应适当减少投饵量。在正常条件下,带壳鲜贝每天可按体重的30%左右投喂,而小杂鱼可按6%~10%投喂。

投饵时间宜早、晚投喂,可每天早晚各1次。清晨可投20%~40%;傍晚可投60%~80%。中午一般勿投饵。饵料应投放到池的四周,不要投在池中央。投饵力求均匀,勿成堆存放,避免集中几点摄食引起争斗而伤亡。

5.水质管理 应保持足够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每3天换水1次。换水时间宜在早、晚进行,不宜选在炎热的中午,以降低温差。进水时应合理控制水量,避免因进水太猛而增加池水的混浊度。换水时海水盐度不要相差太悬殊。一次排水后应保持15厘米以上的水位,不要排干,否则进水后激起的泥浆将蟹淹没,易造成窒息。大雨过后,应注意盐度变化,以随时换水调盐。

水位的控制应根据季节变化加以调节。冬季一般在退潮时水深保持在30厘米左右,涨潮时应保持在1米左右。寒潮到来前应提高水位,炎热的夏季,水深应增至1.5~2.0米。放养量太大,水深还应相应增加。

应注意及时清除残饵。其方法为在退潮排水时用耙捞起贝壳,并用耙或锄头在残饵处搅拌,打开闸门,使污物和残饵随水流出池外。

6.生长和成熟情况的检查 应定期检查青蟹的生长和成熟情况,以为采取养殖技术措施提供依据。在育肥阶段检查更应严格。如瘦蟹苗种放养10天后,每隔3天抽查1次。其方法是涨潮时开闸纳水,青蟹即会集中在闸口戏水,可以用抄网随机抽样,在阳光或强光源照射下观察卵巢发育情况。

7.相残的防止 青蟹生性好斗,常常相残同类。这是造成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其防止措施为:

(1)投足饵料,避免饥饿争食而相残。

(2)保持适宜的密度。尤其以小型苗种开始的养殖,密度应低些,以防蜕壳过程中的剧烈残杀。

(3)投放人工隐蔽物,如瓦筒、竹筒、塑料管、箩筐、小木箱等。

8.疾病及防治 青蟹的常见病除了蟹奴寄生外,主要是“白芒病”和“黄芒病”。这两种病均由青蟹步足基部肌肉色泽异变而得名。正常蟹子的肌肉呈蔚蓝色。呈现粉白色者为“白芒病”;呈现粉黄色者为“黄芒病”。前者仅发生在雌蟹上,其步足基部能流出白色黏液。此病被认为盐度由高突然变低所致;后者被认为由赤潮生物所致。此外,在成熟的雌蟹中,由于卵巢破溃而出现带红色的黏液,渔民称之为“红芒病”,是因为盐度突然升高所引起。有时还在青蟹步足基部发现水肿状,渔民称之为“饱水病”。发现上述疾病,就应分开饲养,并及时调节池水比重,改善水质,加强饲喂,使病害得以缓解和防止。

9.收获 我国南方沿海迄今仍以轮放轮捕的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如果饲养得当,放养大规格的种蟹经过短期肥育,使膏蟹占总量80%~90%,即可捕捞上市。一般先捕甲宽10厘米左右、肉质饱满的雄蟹作为“菜”销售。这种蟹如不适时收捕,任其自然,经几次交配后不但甲壳坚厚,而且体质消瘦,成为外强中干的空蟹。雌蟹也应及时收捕,如果任其卵巢成熟,排卵于腹部而成“开花”,即失去其商品价值。收捕青蟹,可利用其溯流和钻穴习性而采取多种方法。

(1)网捕法 网具为竹框、网片和一个把手构成的四角形捞网,网的大小随闸门大小而定。涨潮时,蟹子随潮集中于闸门处,将捞网贴栅闸提出水面,将蟹捞出后倒入木桶中。此法捕捞效率较高。

(2)笼捕法 竹笼长方形,其高度和宽度与闸门相当。涨潮时纳水入池,蟹子即溯流进入笼中。待平潮蟹满时,提笼取蟹。台湾东港、林边地区也利用其溯水习性,先使蟹集中在“闸门进口”内,再行网捞。

(3)耙捕法 蟹耙由6根35厘米长铁丝和一根圆木棍做成,人在池水排出后下池耙捕。此法多用于大收获,效果较好。但易使蟹子受伤,应谨慎操作。

(4)摸捕法 台湾省采用较多,先将水排浅,再下池摸蟹。此法简单易行,无需任何工具,但劳动强度太大。

蟹起捕后,应先放在盛有绿色树枝叶的木桶里,以防蟹子相互钳伤。然后挑选符合商品规格者以咸水草或稻草绳缚起,装入竹箩中。不合格者可放回池中继续饲养。竹箩应加盖,放于阴凉处,早晚各淋海水一次,但不能将蟹子直接放入水中。这样,蟹子能存活6~7天,所以可做长途运输出售。其运输方法可参考梭子蟹活蟹运输部分。

10.运输 夏天运输可采用竹箩运输和加水装箱运输等方法。

(1)竹箩运输 先将蟹在海水中浸泡数分钟,使其吐出鳃腔内的污物,即装入竹箩。还可在竹箩的中心处竖起一竹片编成的与箩等高的空心筒,筒壁留有很多通风小孔。包装时可将蟹的口部向着空心筒,以利呼吸。蟹盛满后箩面加盖,即可装车运输。最好在夜间凉爽时运输。应防止日晒雨淋。每天应洒海水数次,以保持湿润。

(2)装箱运输 适于大量收获时采用。可先将蟹子浸入10℃左右的冷水中,使其处半麻木状态后、,即分别逐只将螯足缚好,放入箱内,并用木屑填充箱子以保温,这样可加冰装箱,长途运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