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贝类的外部形态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175页(4141字)

(一)扇贝主要种类的外部形态

1.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贝壳一般为紫褐色或淡褐色,亦有黄褐色,杏红色等,壳高略大于壳长,前耳大,其长度约为后耳的2倍。右壳前耳腹面有一凹陷,形成一孔即为栉孔,在孔的腹面、右壳上端边缘生有小形栉状齿6~10枚。具足丝。贝壳表面有放射肋,其中左壳表面主要放射肋约10条,具棘。右壳主要放射肋较多。

2.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贝壳小型,成体壳高5厘米左右,左壳有放射肋16~18条,壳面褐色有紫色斑纹;右壳放射肋与左壳相等,壳面颜色比左壳浅,右壳前耳有小的足丝孔。

3.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贝壳大型,左壳略带紫褐色,右壳稍带白色,右壳的前耳有小的足丝孔,壳面有24~26条放射肋,左壳表面有微细的鳞状突起,成体壳高10~15厘米。

4.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 壳面呈浅紫褐色、黄褐色、淡红色或枣红色云状斑纹。壳高与壳长约略相等。放射肋巨大,约23条。同心生长轮脉细密形成相当密而翘起的小鳞片,两肋间夹有3条细的放射肋,肋间距小于肋宽。具足丝孔。

(二)牡蛎主要种类的外部形态 牡蛎具有左右两个贝壳,以韧带和闭壳肌相连。左右两壳不等,右壳较扁平,又称上壳,左壳凸而大,又称下壳,并以左壳固着在岩礁、砾石等物体上。贝壳的表面生有鳞片。牡蛎无水管,铰合齿、前闭壳肌、足与足丝均退化。

牡蛎由于其营固着生活的结果,贝壳的形态多种多样。即使同一种牡蛎,其贝壳的形状也常因栖息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些变异。现将中国几种主要养殖对象的外部形态介绍如下。

1.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 贝壳小而薄,呈三角形或长条形,右壳平如盖,壳面有数层同心环状的鳞片,无放射肋,壳面多为淡黄色,夹杂有紫褐色或黑色条纹。幼小个体鳞片末端延伸成棘状,成年个体不明显。左壳凹陷很深,壳面鳞片层较少,具有粗壮放射肋。壳内面灰白色,壳前部凹陷极深,韧带槽狭长。

2.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uularis) 贝壳大型而坚厚,体形变化较大,一般为卵圆形或长三角形。右壳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暗紫色鳞片,并有灰、青、紫或棕色等色彩,左壳较右壳大而凹,同心鳞片的层次较少,但强壮。两壳内面均为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闭壳肌痕很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央背侧。韧带槽角形,长而宽,韧带槽长度约是贝壳长度的1/4左右。

3.大连湾牡蛎(Crassostrea talienuuhanensis) 贝壳较大,中等厚度,略呈三角形。右壳表面鳞片稍竖起,呈水波状,放射肋不明显,壳面黄白色间以紫色条纹或斑点。左壳甚凹,自壳顶生出放射肋数条,肋上鳞片竖起,壳面黄白色,壳内面灰白色,韧带槽长而深。

4.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贝壳形态变化极大,有卵圆形、长圆形、三角形等。右壳较平,壳表面有水波形鳞片,排列较疏松,成年个体没有明显的放射肋,壳面淡黄色或赤褐色,间有浓紫色粗壮的放射条纹。左壳凹陷较深,鳞片排列较右壳紧密。贝壳内面乳白色,腹缘新形成部分赤褐色,常间杂有紫色束状条纹。

(三)珍珠贝主要种类的外部形态 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贝壳左右两片不对称,左壳较右壳稍凸,壳顶偏前方成突出部分。铰合部平直。右壳前耳部下方具三角形的凹陷,为足丝窝,足丝由此伸出。壳面呈褐色或灰青色,除壳面的顶部稍平滑外,其余为环生鳞片的生长线,近腹缘延伸成片状棘。自壳顶伸展5~7条深褐色放射肋。

壳内面珍珠层色泽鲜艳,中央稍后处有一半圆闭壳肌痕,缩足肌痕几乎与闭壳肌痕前方相愈合,外套肌痕为点状弧形,围绕闭壳肌痕两端伸出。

(四)贻贝主要种类的外部形态

1.贻贝(Mytilus edulis) 贝壳薄,长度不及高度的2倍,宽度为高度的1/3~1/4。壳顶尖,位于壳面的最前端。壳腹缘直,背缘与腹缘约成30°角向上方延伸至中部以后,渐向下方伸展,整个背缘成弧形。后缘圆而高,腹缘凸或成直线。壳面黑色或紫褐色,具光泽,生长纹细而明显,外套痕与闭壳肌痕极明显,前闭壳肌痕极小,位于壳顶内侧的腹面;后闭壳肌痕大、卵圆形,与前方的足收缩肌痕相联。

2.翡翠贻贝(Perua uiridis) 贝壳大,呈楔形,长度约为高度的2倍。壳顶噱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腹缘直或略弯,背缘与腹缘约成30°角向后方呈抛射状延伸,但至壳后半部时则较直,壳后缘圆形。壳面前端具有隆起肋,壳面边缘呈翠绿色,前半部常呈绿褐色,光滑具光泽,生长纹极细密。贝壳内面呈珍珠光泽,铰合齿左壳2个,右壳1个。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壳后端背缘。

(五)蚶主要种类的外部形态

1.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俗称粒蚶、青子、血蚶等。贝壳坚厚,两壳相等,卵圆形,壳面放射肋发达,约18~22条,肋上具有极显着的颗粒状结节。壳面白色,被褐色薄皮、生长轮脉在腹缘明显,略呈鳞片层。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对应的深沟。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齿。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泥蚶个体较小,壳长一般不超过40毫米。

2.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 俗称赤贝、瓦垄蛤等。贝壳大型、呈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相等。壳顶膨胀突出,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条者居多。壳表面被棕色壳皮,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

(六)帘蛤类主要种类的外部形态

1.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贝壳呈卵圆形,两壳大小相等。壳顶位于背缘靠前端,小月面椭圆形,楯面梭形,外韧带。背腹缘弧形,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壳面颜色及花纹多变,通常为淡褐色、红褐色斑点或花纹,壳面同心生长轮脉及放射肋细密。壳内面灰黄色,或带有紫色。两壳的铰合部各具主齿3枚。前闭壳肌痕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

2.文蛤(Meretrix meretrix) 贝壳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两壳左右对称,两侧不等,闭合时两壳衔接非常紧密。文蛤的贝壳坚厚,壳长略大于壳高,壳顶稍突出,并略向腹面弯曲。贝壳表面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或深褐色的壳皮,壳面上生长纹清晰可见。壳顶为灰白色,有环形的褐色带,常有锯齿状排列不规则的褐色花纹。壳缘部为褐色或黑青色。文蛤壳面的颜色常随生活环境和底质的不同而变化。壳顶后端有一黑色的外韧带,壳顶前端的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不明显。壳内面白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左壳有3个主齿和1个前侧齿。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

3.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俗称蚬子、蜻、蛏等。贝壳薄而脆,近长方形,左右两壳合抱,前后端不密合,前后端壳缘稍圆。两壳连结处为背部,游离的一方为腹部。背腹壳缘近于平行。壳顶位于背前方1/3处,其后缘为一短而突出的棕褐色韧带,韧带具弹性,可连结并开启两壳。壳表面自壳顶至腹缘有明显的生长纹。从壳顶斜向腹缘中部有一微凹的缢沟,故名缢蛏。

(七)鲍主要种类的外部形态

1.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贝壳大而坚厚,螺层3层,缝合线浅,螺旋部极小,体螺层大。壳边缘有一排突起,末端4~5个开孔,是泄殖与呼吸的孔道,称为呼水孔。壳面深绿褐色,生长纹明显,具有许多不规则隆起的皱纹。

2.杂色鲍(Haliotis diuersicolor) 贝壳卵圆形,壳顶部钝,稍低于体螺层的高度,成体多被腐蚀,露出珍珠光泽。靠体螺层边缘有7~9个呼水孔。贝壳还具有不甚规则的螺旋肋纹和稠密的生长线,生长线形成极为明显的裂襞。贝壳绿褐色,壳顶磨损部显露粉红色。

上述各主要养殖贝类的外部形态见图4-1和图4-2。

图4-1 养殖贝类的外部形态(一)

1. 2.长牡蛎 3.褶牡蛎 4.大连湾牡蛎 5.近江牡蛎 6.栉孔扇贝 7.虾夷扇贝 8.华贵栉孔扇贝 9.马氏珠母贝 10.大珠母贝

图4-2 养殖贝类的外部形态(二)

1.贻贝 2.翡翠贻贝 3.魁蚶 4.泥蚶 5.菲律宾蛤仔 6.文蛤 7.缢蛏 8.皱纹盘鲍 9.杂色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