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的浅海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40页(3767字)

(一)栅架垂下式养殖

1.采苗 栅架用水泥桩或竹竿、木杆搭成,设置在低潮线滩涂附近,其规格各地不尽相同,可因地制宜。采苗时贝壳串即可垂挂,又可平挂,还可以采苗与养成兼用。垂挂时贝壳串长度随栅架高度而定,贝壳串间距15~20厘米;平挂是将贝壳串以15~20厘米间距平卧于栅架上,一台长15~20厘米、宽1米左右、高80厘米的栅架可平挂长约1.2米的贝壳串100~120串。

2.管理 随着牡蛎的生长,应把贝壳串拆开重新串联,将各个贝壳的间距由采苗时的5~10厘米,扩大到15~20厘米,以适应牡蛎的生长。垂挂在栅架上的贝壳串,串距扩大为30~40厘米。此外,应及时调节吊挂水层,夏季水温高时,为减少苔藓虫、石灰虫等附生在牡蛎壳上,可缩短垂吊深度,增加露空时间;牡蛎生长后期,应加大吊养深度,增加牡蛎摄食时间,促进其迅速生长。

(二)浮筏养殖 浮筏养殖是一种深水垂下式养殖方法,它是在潮下带设置浮动式筏架,将附有蛎苗的养殖绳垂挂在筏架上进行养成。这种方法不受海区底质限制,能充分利用水域。由于牡蛎不露空,昼夜滤水摄食,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

1.养殖海区条件 浮筏养殖应选择风浪小,干潮水深在4米以上的海区;水温周年变化稳定,冬季无冰冻,夏季不超过30℃;泥底、泥砂底或砂泥底均可,岩礁底不适宜抛锚固定筏子;海区表层流速一般以每秒30~50厘米为宜;有丰富的饵料,海区中浮游植物量一般不低于每升水体4万个细胞。此外,养殖海区应尽量避免有大量贻贝、海鞘等附着的海区;不应有工业污染源。

2.浮筏的结构 养殖浮筏的规格大小可因地制宜,面积太大对抗风浪不利,一般为80~200平方米。浮筏用圆木杆或毛竹扎制而成,横杆40只,间距0.5米;上纵杆6行,每行用2只毛竹相衔接。扎制浮筏时,纵横杆交叉处用镀锌铁丝捆扎牢固。上纵杆在横杆支承之上,下纵杆在横杆下面组成3组,筏中央一组和筏的两边各一组,以固定浮筒,浮筒为圆柱状,用泡沫聚乙烯制成,一个长1.2米,直径50厘米的浮筒,浮力为400千克。固定浮筒时用绳把浮筒系在筏子下面,每台筏系浮筒24~36个,沿纵向分3行。

浮筏可单独用缆绳与铁锚或钢筋混凝土砣石固定在海中,也可4~5台筏串联,筏与筏之间用直径2.5厘米的钢丝绳相连,两端各系钢筋混凝土砣石2~3个固定。

3.养殖绳的制作与垂挂养殖绳的长度可根据设置浮筏的海区深度而定,一般3~4米。养殖绳可以用14号半碳钢线或8号镀锌铁丝,将采苗时的贝壳串采苗器拆开,重新把各个采苗器的间距扩大到15~20厘米串在养成绳上。养成绳还有一种制作方法,在直径2厘米的两股绞合绳上,利用绳劲的绞合力,拧开绳劲夹紧采苗器。采苗器的间距约15~20厘米。

养殖绳制成后,即可垂挂在浮筏上。一般每台200平方米的浮筏可以吊挂养殖绳600~650条。吊挂时,养殖绳上的第一个采苗器在水面下约20厘米,各串养殖绳的间距应大于50厘米。

4.分苗与养成时间 蛎苗分苗下海垂挂的时间及养成周期,各地不尽相同。广东省养殖近江牡蛎,第一年8月采苗的,暂养至第二年9月分苗养成,养成15个月左右,至第三年年底或第四年1月收获。从采苗至收获的养殖周期约26个月。山东筏式养殖牡蛎。

5.管理 主要包括及时疏散养殖密度,调节养殖水层,加强安全生产,防止台风袭击。在台风来临前,应加固浮筏,风后及时检查整理。收获前夕负荷增大,应增加浮力,防止沉筏。

(三)延绳式养殖 延绳式养殖适用于风浪较大的海区,也是一种垂下式养殖法,主要用于长牡蛎的养成。延绳式筏的基本结构是:用两根长100米、直径2厘米的聚乙烯绳作为大绠,两根大绠以1.2米的间隔并列,中间用长1.2米的腰鼓形聚乙烯浮筒(腰鼓筒中央最大直径70厘米)作为浮力,每个浮筒的浮力400千克。养成前期每隔6米系挂一个浮筒,以后随着牡蛎生长、重量的增加,后期每隔3米系挂一个浮筒,这样每台100米的延绳筏可以系挂17~33个浮筒。延绳筏的两端以钢筋混凝土砣石或锚固定在海中。

延绳筏的养殖绳较长,一般每条长9~10米,每条养殖绳可以夹挂固着器(扇贝壳等)40~50个。养殖绳垂挂在浮筒两侧的大绠上,每台筏可挂400条,垂挂时调节吊绳使养殖绳上端距离水面2米。

日本用延绳筏养殖长牡蛎,从采苗到收获共养殖14~15个月,每台长100米的筏可产牡蛎鲜肉1000~1400千克。浮筏或延绳垂下式养殖的牡蛎一般用船上起吊法收获,收获人员分别在起捞船和浮筏上操作,将垂挂的牡蛎串吊起来放入船舱,运回岸上开壳。

(四)单体牡蛎的养殖 自然海区的牡蛎是群聚在一起营固着生活的。所谓单体牡蛎,是指牡蛎不固着、单独的个体就能正常生活。单体牡蛎具有外型美观、大小均匀,易于装运和去壳等优点,而且养殖时不需要固着器材;单体牡蛎还易于控制,便于室内的研究工作。因此,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单体牡蛎的生产方法以及用单体牡蛎进行养殖。现将国内外有关方法介绍如下:

1.单体牡蛎苗的生产方法 可以分为物理法与化学法。

(1)物理法 牡蛎稚贝一经固着就不再脱离固着基,如果受外力或人为作用脱离固着基,也不能再次固着。物理法生产单体牡蛎的原理,就是根据牡蛎的一次固着性,将固着的牡蛎稚贝剥离下来,使其成为单独个体。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稚贝固着后不久便将其从固着基上剥离下来;二是让稚贝固着在能弯曲而且稚贝易于脱落的特殊固着基(如塑料板、橡胶带)上;三是采用微细的贝壳碎屑或其他微粒作稚贝的固着基,直接获得单独的稚贝。这些方法简便易行,但需要特殊的固着基,而且剥离往往损伤稚贝。

(2)化学法 目前主要是采用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牡蛎的幼虫不固着而变态,从而形成单体牡蛎。方法是将EPI(或NE)用0.005摩尔/升的盐酸配制成0.001摩尔/升的EPI(或NE)溶液,使用前再用过滤海水稀释10倍,最终浓度为0.0001摩尔/升。然后把即将变态的牡蛎壳顶后期幼虫用筛绢网从培育池中滤出,放入上述1/10000摩尔的EPI(或NE)等溶液中诱导处理1~2小时。幼虫在EPI(或NE)溶液中不表现固着行为,但在几分钟之内下沉至底部、并开始变态。一般5升浓度为1/10000摩尔的EPI溶液可处理牡蛎幼虫50万个以上。

用上述EPI溶液处理长牡蛎幼虫极为有效,处理10分钟,50%以上的幼虫变态;处理1小时,80%以上变态;处理1小时以上,变态率略有增加,对幼虫或稚贝无明显的副作用。在同样条件下,EPI比NE诱导效果好,幼虫变态率高。此外,对不同种类的牡蛎,其诱导效果也不相同。实验表明,EPI或NE对长牡蛎的诱导效果优于美国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但原因尚不清楚。

经过化学处理诱导变态的牡蛎苗无明显的长期副作用。刚变态的蛎苗在1/10000摩尔的EPI中处理几天时间,虽然死亡率未增加,但生长速度受到抑制。EPI诱导的牡蛎苗经培养12个月后生长仍正常。

2.单体牡蛎养殖养殖方法 国外主要用托盘或集装箱式养殖单体牡蛎。托盘规格一般为200厘米×100厘米×10厘米,分三格,底部用网目为4.5~10毫米的金属网做底板,每个托盘可放养壳长10毫米以下的牡蛎苗约2000个,或10~16毫米的蛎苗800~1000个,然后将托盘吊挂在海区的筏架上。

集装箱式养殖是在海底安放铁架,再将装有蛎苗的有孔塑料盘安放在铁架上。一个长210厘米、宽130厘米、高80厘米的铁架,可装100个有孔塑料盘,每个塑料盘的规格为55.5厘米×35.5厘米×6厘米。每个集装箱可提供20立方米的养殖空间,可放养10万个壳长约5毫米的蛎苗,以后随着牡蛎的生长而逐渐减少放养密度。集装箱式养殖也可用于牡蛎的育肥。

托盘以及集装箱式养殖,具有苗种成活率高,摄食时间长,生长速度快,不受风浪和敌害的侵袭,不受海区水深和底质限制,便于收获等优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