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鱼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常见病防治手册》第3页(7050字)

鱼和等动物不一样,生活在水中。鱼一旦生了病,在治疗和隔离上就非常困难。因此,做好早期预防是防止鱼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鱼病有其普遍性,亦有其特殊性,预防鱼病应根据各种鱼病的不同情况,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现将一般的预防方法介绍于后。

(一)彻底清理鱼塘

鱼塘是鱼的生活场所,鱼塘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做好清除敌害、消灭病菌的工作。

1.干塘清塘: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效果也好。就是在冬天捕鱼后,把塘水车干或放干,挑去一层淤泥(作农业肥料或修补堤脚),然后让塘底经冰冻、曝晒,以达到消除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清除鱼塘堤埂斜坡上的杂草,以减少昆虫等产卵的场所。

2.药物清塘:

(1)生石灰清塘:车干或放水后只剩6-10厘米水深的鱼塘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带水清塘,可按每亩水深1米放125-150公斤的量来计算。7天后可放鱼。生石灰能杀死细菌、寄生虫、水生昆虫、椎实螺、害鱼、蛙卵、蝌蚪、青泥苔以及一些根浅茎软的水生植物。

生石灰能杀死上列生物的理论是生石灰经水化后变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的作用,反应式是:

CaO+H2O→Ca(OH)2

实践证明,在水较深的情况下,生石灰带水清塘除害效果不太理想,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2)茶饼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量为50公斤左右。用法是先捣碎,再浸泡1-2天,然后连渣带汁均匀泼洒全池。如天晴,7天后毒性消失即可放鱼。茶饼能杀死螺蛳、河蚌、害鱼、蛙卵、蝌蚪和一部分水生昆虫。

茶饼又叫茶粕,是山茶科植物油茶、茶梅或广宁茶的果实榨油后所剩余的渣滓。茶饼的清塘作用是含有一种溶血性的毒素皂角甙的作用。

(3)巴豆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3-5公斤。用法是将巴豆捣碎放入坛内,用3%盐水浸泡,密封坛口,经2-3天连渣带汁均匀泼洒全池。10天后可放鱼。巴豆只能杀死大部分害鱼。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果实(其果实亦称巴豆),含有巴豆素,是一种毒性蛋白,能毒杀鱼类。有的地区,每亩水深1米用6.5公斤左右巴豆直接用池水浸泡,然后磨成糊状,全池泼洒,亦能达到一定效果。

(4)漂白粉清塘: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每亩水深1米用13.5-15公斤,化水后均匀泼洒全池。3-5天后可放鱼。漂白粉清塘效果与生石灰同。

漂白粉遇水放出次氯酸和碱性氯化钙,此时次氯酸立刻释放出初生态氧,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反应式是:

(5)生石灰、漂白粉混合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65-80公斤、漂白粉6.5公斤。7天后可放鱼。

(6)鱼藤精清塘:每立方米水用含鱼藤酮2.5%的鱼藤精2克全池泼洒。经7-8天药性消失后可放鱼。鱼藤精只能杀死野鱼和部分水生昆虫。有的地区还直接用豆科植物鱼藤清塘,具体用法是:每亩水深65厘米左右,用干鱼藤1公斤,先用水泡软,再捶烂浸泡,乳白色汁液浸出后,即可全池泼洒。24小时后药性消失可放鱼。

(7)五氯酚钠:用于除野兼除草,在晴天水温25℃以上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1.5公斤遍洒;或排水至16.5-33厘米,晒数天,待泥鳅、乌鱼等起水每亩用药0.25-0.5公斤。

用于除草兼除野,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2.5公斤,其做法是把药物与润湿细土(17.5-25公斤)均匀拌和,以手捏成团,松手散开为度,静置一夜,盖以芦席,严防日光直射,次日均匀遍洒于池;或将水排干晒数天,每亩用1-1.5公斤遍洒,次日日出前注水入塘(湖北省鄂城县花湖养殖场)。

用五氯酚钠清塘,当水温在30℃以上时7-10天后可放鱼,20℃以上时15-20天后可放鱼。

泼洒五氯酚钠的塘,有的渔场已发现有后遗症(烂鳍等),所以能不用尽量不用。

(8)五氯酚钠、二甲四氯混合清塘:湖北人民大垸农场在鱼苗放养前25-30天,使池水保持3.5厘米左右,用瓢或喷雾器将五氯酚钠(0.75-1。25公斤/亩)和二甲四氯(0.1-0.2公斤/亩)合剂水溶液均匀泼洒,下药后10-15天加水,再过10天左右,试水不死鱼,即可放养鱼苗。这种方法可杀灭大部分水草、野杂鱼等。

无论用何种药物清塘,放鱼前最好先放养几条鱼试一试(叫试水),证明毒性确实消失后,再进行大量放鱼。

综上所述,虽以生石灰清塘较好,但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使用一种方法,或综合使用。

我国清塘药物三十多年来未见较理想的新药,有待研究。再较大水面的清塘药物亦待积极寻找,试验补充。

(二)加强饲养管理

鱼生病,很大程度取决于饲养管理措施和水体环境。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注意操作,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1.确定专管人员: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鱼塘要有专人负责放养、投饲、施肥、防病等管理工作。专管人员要认真负责做好记载。现在各地鱼塘生产采取个人或专业户承包的形式,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做好“四定”投饲:“四定”投饲是养鱼生产上较为有效的方法,也是防病的积极措施。定质:饲料要新鲜、清洁,腐烂变质的不能投喂。定量: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变化、水的肥瘦、鱼体大小和吃食情况,适量投饲。定时:投饲要有一定时间,一般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投饲较好,这样可以养成鱼类定时吃食的习惯。定位:固定位置投饲,养成鱼类在固定地点吃食的习惯。食台应设置在投饲方便向阳的塘边为好。

3.改善水体环境:水体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和疾病的发生,如水质肮脏发臭,易患鳃霉病,肥而不爽,易患细菌性烂鳃、肠炎病。因此,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水质变化,及时采取培肥、加水、换水等措施,改善水体环境。

4.加强日常管理:每天早晨要巡塘一次,鱼病流行季节、阴闷恶劣天气和暴雨后的早晨,更要勤巡塘,注意铲除塘边杂草,捞除剩余饲料,清理食场,并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等活动情况,如发现死鱼要及时捞出,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5.注意操作:在水体环境中,存在着致病细菌或寄生虫等,前已述及,当操作不细心,鱼体受伤时,就往往造成细菌或寄生虫侵袭。因此,拉网、进箱、转塘、运输时,操作必须过细,不能马,以免鱼体受伤,感染疾病。

(三)做好药物预防

在鱼病流行季节,进行适当的药物预防,也是防止鱼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1.鱼种消毒:多年实践证明,鱼种分塘,或转入大水面放养前,进行鱼体消毒,可预防鱼病。鱼种消毒方法可因地制宜,较简便的方法是在拉网捆箱时进行。捆箱放在鱼塘的下风处,外面再套以塑料薄膜,以免药物扩散,然后测量捆箱水体,按照规定的浓度秤取药物后,化水均匀向捆箱内泼洒,浸洗一定时间后,放开捆箱或将鱼种运走。生产单位一般喜欢直接在捆箱内进行,由于捆箱与外面池水相通,药物易扩散,浓度很快稀释,再加上浸洗时间又不够,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补救的办法是经常补充药液和适当延长浸洗时间。另外,在鱼种转塘时,将浸洗药物按照与挑桶内水的比例配成需要浓度,直接在挑桶内浸洗,亦是较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要掌握浸洗时间,亦能达到预期效果。

近几年我们在鱼种分塘前,进行全池药物泼洒代替分塘时的浸洗办法,虽然成本高一些,但是效果更为理想。

另外,用漂白粉挂篓法、硫酸铜和硫酸铁亚铁合剂挂袋法,利用鱼游进食场吃食的机会也可对鱼种和成鱼进行消毒。

鱼种浸洗消毒用药表(表1-1)是鱼种消毒使用各种药物的浓度、浸洗时间及杀灭对象,供参考应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试验,鲢、鳙、鳊对高锰酸钾通常只能忍耐1小时,超过1小时鱼有死亡危险。生产单位反映高锰酸钾浸洗容易死鱼的情况与此有关,再加上有的单位用药不称重量,是估计投药,出入较大,死鱼就更可能发生。

鱼种浸洗消毒用药表

注:表中硫酸铜、漂白粉、硝酸亚汞等药在使用时,浸洗时间还应考虑鱼的体质,视鱼的忍耐程度而定。

2.食场和工具消毒:

(1)食场消毒:投喂饲料的鱼塘,往往因剩余饲料没有清除干净,造成水质恶化,病菌繁生,影响鱼的健康。在鱼病流行季节,应勤掏食场,清除残余饲料。每月用漂白粉消毒食场1-2次,方法是用漂白粉0。25公斤,溶化在12.5公斤水中,泼洒在食场周围。

(2)工具消毒:在已发病鱼塘用过的网具、鱼桶、捞海等,再到其它鱼塘使用,就成了鱼病的传播者使用前必须经过消毒,简单的办法是在阳光下曝晒一天。鱼桶等还可用石灰水浸泡。针对防止草鱼出血病的传播,还可用1%洗衣粉或肥皂处理60分钟。

3.全池药物泼洒:这是常用的一种有效防病方法。在鱼苗下塘前按每立方米水用90%晶体敌百虫0.5克全池均匀泼洒一次,用以杀灭有害水生昆虫,特别对长有杂草的鱼塘更有必要。鱼种长到1.6-2.6厘米(5-8分)时,再按每立方米水均匀泼洒0.7克硫酸铜一次,用以预防原生动物疾病。草鱼种超过3厘米(9分左右)需按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泼洒一次,预防白头白嘴病。

成鱼塘定期地全池泼洒漂白粉亦可预防细菌性鱼病。

各养鱼单位还可根据本单位历年的鱼病流行情况,在发病季节前采用药物全池泼洒预防,可达到预期效果。

4.投喂药饵:在成鱼草鱼细菌性烂鳃、肠炎流行季节,每周需投喂药饵预防,目前行之有效的、较简便的方法是每50公斤鱼用大蒜头0.25斤。投喂方法是将大蒜头捣碎拌在饲料内,上食台投喂,每5公斤拌料再加200克盐,预防效果会更好。另外亦可将捣碎大蒜头与少量面粉糊拌和,然后再与嫩草拌和,荫干后投喂。

我们对草鱼种采取5公斤饲料加200克盐拌和上食台投喂,喂5天停5天的办法,对草鱼种传染性疾病亦有一定预防效果。

近几年我国已开始应用颗粒饲料喂鱼,在颗粒饲料中掺入药物是很好的预防鱼病方法,有些单位已这样做,应大力提倡。

(四)鱼类的免疫预防

免疫就是对病原体产生抵抗力而不会发病。科学工作者将免疫学技术应用到鱼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已有很多年了。免疫的途径有注射、口服、浸泡和加疫苗到水中四种。通过试验可以肯定地说,鱼类与家畜一样,亦是可以免疫的。国外目前已能通过免疫技术大大增强鱼类对弧菌病、柱形病、疖疮病和红嘴病等细菌性疾病的免疫力。对病毒性鱼病的免疫,国外学者也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疫苗浸洗和注射亦能使鱼类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症等病毒性疾病获得免疫力。如美国弗赖尔等(1976)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弱毒苗,浸洗健康鱼48小时和110小时,然后用同种病毒攻击,最后能达到96-100%的预防效果。另外,鱼类对寄生虫病的免疫方面发现感染过亚致死量多子小瓜虫的镜鲤,经21天寄生虫消失后,再把这种鱼放在有小瓜虫的环境里,至少8个月不感染,而未感染过小瓜虫的对照鱼则由于遇到大量的小瓜虫而死亡。

我国的鱼病免疫研究早在1962年就开始。但是真正大规模在生产上应用,广东省几个主要生产县都能自制疫苗,不少管塘人员都掌握了基本注射方法。据介绍,一般免疫后草鱼成活率可达80%以上。

另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研究大面积防治鲢、鳙锚头鱼蚤病的过程中,通过试验和观察亦发现感染一定强度锚头鱼蚤的鲢、鳙鱼种,在虫脱病愈后可获得明显的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一年以上。

总之,鱼病免疫是行之有效的,很有价值的预防途径之一,对病毒病和大水体鱼病的预防具有更大的意义。

(五)生态学预防方法

鱼生活在水中,鱼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有些渔工在发现鱼有病或不正常时,往往喜欢将鱼搬移到另一个塘饲养,这样可以避免发病或死亡等情况的继续发生,这就是利用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来达到预防和抑制鱼病发生与蔓延的目的。1979年,左文功等采用回避发病高峰,控制放养规格的生态学方法养两季草鱼种,提高草鱼成活率。以及廖翔华等近几年研究饼形碘泡虫,发现这种病原体只感染幼鱼,在成鱼中不会出现,提出将成鱼塘和育苗塘轮流使用,即用成鱼塘育苗,结果在成鱼塘培育的草鱼苗几年内均未出现孢子虫病。这些都属于生态学防病的范畴。总之,用生态方法预防鱼病是很有前途的,特别对病毒病预防更有实用意义,应该提倡,积极研究。

(六)选育抗病力强的品种

国外在通过自然选择和杂交途径培育抗病力强的鲤鱼和鲑鳟鱼类品种方面已有成功的报道,有的正在试验研究。选育抗病力强的品种,在农业和畜牧业中更有很成功的例子。应学习其原理,在我国渔业中积极地研究。

当前如何选育抗病力强的,经济效益高的,又深受群众欢迎的草鱼品种,应该是我们育种工作者、养鱼工作者和鱼病工作者迫切的任务。

(七)鱼类的检疫

有的鱼病是地区性的,这个地区流行这种病,另一个地区同种鱼不患这种病,在国际间更有明显例子。但是,不实行检疫制度,随着鱼的运输,某种病就有可能从这个地区传播到另一地区,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如我国的九江头槽绦虫病原是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地方病,现在湖北省和福建省都有发现。日本原来没有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随着鳗鲡种苗进口的急增,1969-1970年以后,特别是1974年后的1-2年,在本州中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大流行,虹鳟稚鱼受到很大危害。随着鱼类的输出和输入,某种传染病不仅可在同种鱼内传播,亦可传染不同科的鱼类,引起严重的病害,由此可见鱼类检疫的重要性了。为了防止鱼类疾病传播,保护我国渔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发展友好往来和维护我国对外贸易信誉,我国已制定有关口岸鱼类检疫规定。但是在国内,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尚未制定检疫制度。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品种工作的开展,为了避免造成今后难以挽回的损失,主管行政部门以及各养鱼机构和生产单位必须重视这一工作。当前各单位和承包户或个人要保证无病鱼运出;输入单位在必要时,鱼到达目的地要实行隔离检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