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粉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38页(1408字)
葡萄白粉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新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台湾等葡萄产区均有发生,而以山东、河北、新疆发生较重。
【症状】:
为害葡萄的叶、果实、新枝蔓等,但幼嫩组织最容易感染。叶片发病,叶色褪绿或呈灰白色斑块,上面覆盖白粉,叶面不平,病斑大小不等,形状不整齐;发病严重时白粉布满叶片,逐渐使病叶卷缩、枯萎而脱落。幼果受害,果实萎缩脱落。果实稍大时受害,首先在褪绿色斑块上出现黑色星芒状花纹,覆盖一层白粉,病果停止生长、硬化、畸形,有时开裂,味极酸。果粒长大后染病,果面出现褐色网状线纹,覆盖白色粉状物,病果易开裂。果穗染病易枯萎脱落。新梢、果柄及穗轴发病时,开始发病部位白色,后期变为黑褐色、网状线纹,覆盖白色粉状物。
【病原】:
Uncinula necator(Schw.)Burr.,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病部位的白粉层是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菌丝蔓延在寄主表皮外,白色。分生孢子念珠状串生,单细胞,无色,椭圆形或圆形,内含颗粒体,大小为16.3~20.9微米×30.3~34.9微米。闭囊壳散生,黑褐色,直径80~100微米,基部有10~13根附属丝;附属丝有分隔,基部褐色,顶端无色,卷曲,长为闭囊壳的2~3倍;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无色,大小50~60微米×25~35微米,内含4~6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细胞,大小为20~25微米×10~12微米(图4-6)。
图4-6 葡萄白粉病菌
1.闭囊壳 2.子囊 3.子囊孢子 4.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分生孢子飞落到寄主上,如条件适合,即萌发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菌丝在寄主表皮外蔓延,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养料。分生孢子在4~35℃均可萌发,但最适温度为25~28℃。气温在29~ 35℃时,病害发展最快。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分生孢子也可萌发。因此干旱的夏季或闷热多云的天气都有利病害的发生。
栽培管理与病害的发生轻重关系密切。栽植过密、氮肥过多、蔓叶徒长和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嫩梢、嫩叶和幼果易感病,老叶片和着色后的果粒很少发病。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黑汉堡、洋白密发病较重,玫瑰香次之,金后等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要及时摘心、绑蔓,控制副梢生长,使蔓均匀布在架面上,保持通风透光良好。
(2)搞好果园卫生 冬季结合修剪,剪除病梢,清扫病叶、病果,集中烧毁。
(3)药剂防治 在葡萄发芽前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菌源。葡萄发芽后,发病初期喷2~3次药,常用药剂有20%粉锈宁乳剂3000~4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