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菌核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66页(929字)

【释文】:

菌核病是西葫芦的重要病害。在栽培时间较长的春棚温室中发生较重。一般发病率5%~20%,严重的可达到40%,对产量损失影响较大。

1.症状识别 病害主要发生在果实及茎蔓上,严重时也为害叶片。果实受害,败花先呈水渍状腐烂,后长出白色菌丝。随着病害发展,菌丝上散生黑色屎状菌核。茎蔓染病,初呈水渍状腐烂,以后病部变褐也长出白色霉状菌丝和黑色菌核,病部以上茎蔓及叶片枯死。叶片染病,呈污绿色水渍状腐烂,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和较细小的黑色菌核。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害是由子囊菌亚门盘核菌真菌侵染而引起的。菌核初为白色,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而形成。后表面变黑色,鼠屎状,大小为1.1~6.5毫米×1.1~3.5毫米。菌核遇适宜条件萌发出1~30个子囊盘。子囊盘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入土的深度相同。一般长3~15毫米,有的可长达6~7厘米。伸出土面的子囊柄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渐展开呈杯状或盘状,成熟后子囊盘呈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许多子囊和侧丝。子囊无色,棍棒状,成熟后弹射出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可高达90厘米。每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大小为10~15微米×5~10微米。与黄瓜菌核病属同一病原菌。病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越冬或越夏。棚室内以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形成初侵染。植株发病后产生菌丝,主要通过病株与健株接触形成再侵染。

3.发病条件 菌丝在0~35℃范围内可以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最适宜温度20℃,孢子在0~35℃范围内可以萌发,发育适温为5~10℃,50℃5分钟病菌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85%以上,利于病菌生长,低于75%,病菌生长明显受抑制。干湿交替有利于菌核形成。干燥土壤中菌核可存活3年;潮湿土壤中,只能存活1年。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蔬菜的棚室、地势低洼或偏施氮肥、温度偏低的条件下发病重。

4.防治方法 参看黄瓜菌核病。

上一篇:西葫芦病毒病 下一篇:西葫芦褐腐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