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用药与观察手册》第721页(1450字)

[作用·用途] 本品是靠连接到细胞膜表面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的。适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的卡波济氏肉瘤、喉乳头状瘤、恶性黑色素瘤、毛状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尖锐湿疣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和慢性丁型肝炎。

[不良反应] ①发热、疲倦、厌食、恶心、腹泻等;②头痛、关节痛、偶见皮疹等;③血小板和粒细胞减少。

[制剂规格·用法·用量] 冻干精制人血白细胞干扰素:100万u/支。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α—2α、α—lb、β—干扰素多种制剂。

本品注射起始剂量2×106IU/m2,每周三次(隔日用药)皮下给药。根据耐受情况应每周逐渐加量,直到最大耐受量50×106IU/m2,每周三次。

[用药时注意]

1.治疗时应从低剂量开始,因低剂量与大剂量同样有效,同时药量过大,不仅不增加抗病毒疗效,反而增加毒副作用,故用药剂量应慎重;

2.为提高抗病毒疗效,可与其他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

3.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皮下注射较肌注疗效高2倍,其疗效特征是降低血中的有形成分。以血小板为明显,应对血象进行监测。对已转变为急性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者则无效;

4.治疗周期较长者,易出现抗干扰素抗体,用重组干扰素者约有10%~20%产生抗体,必要时要对抗体进行监测,一旦出现抗体,应即停用。

[给药后观察]

1.用于鼻腔喷雾治疗者,约有10%病人出现鼻衄,护理上应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并应安慰病者,使之心理平衡,接受治疗和合作;

2.用于慢性肝炎治疗者:普遍会出现以下情况:①流感样综合征,病者多于注射后2h~3h便出现寒颤,继则发热,体温在T37.5℃~T39℃之间,鼻塞、头痛、肌痛、乏力、高热时可对症处理,有部分病人于注射7h~8h后,症状逐渐消失,极小部分病者于24小时后消失。②胃肠反应:恶心、呕吐、纳减,味觉异常、腹痛、腹泻。③心血管反应:心动过速、低血压、心悸。①皮肤反应:脱发、皮疹、皮肤瘙痒。⑤转氨酶升高:是指部分病人可出现转氨酶略升高,但肝功能正常者,经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如遇有重症肝炎者,或治疗过程中,转氨酶不断升高者,应慎用或停用。这类病人应定期查肝功能,以观察其疗效和病情进展,以免贻误病情;

3.用于治疗卵巢癌腹水时,若剂量较高者,可有轻度血液抑制,如血红蛋白下降等,故应注意观察其血象变化,以调整药量;

4.用于肾癌治疗时,临床上可见腹泻和体重减轻,偶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症状和低血压;

5.用于基底细胞癌病灶内注射者,如注射部位于眼睑附近者,易出现眼睑水肿,也有发热症状,通常于注射3天后才消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