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殖——高密度精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31页(4977字)
集约化养殖在浙江省的北部推广得比较早、比较普遍,如萧山、余杭、绍兴、上虞、嘉善、桐乡、平湖等地区,最早的萧山市从1988年开始至今已有10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突破了每667米2产5000千克大关。全国近期发展也很快,如山东、湖北、江苏、江西等省,有的地区不仅池塘养殖,还采取网箱养殖,效果特别好。
(一)乌鳢养殖池的选择 乌鳢集约化养殖的池塘可采用土池、石砌池、土质底的鳗鱼养殖池等,高密度养殖乌鳢要求池深2~2.5米,水深1.5~2米,塘埂顶面要高于水面50厘米以上。池塘要求宜小不宜大,一般在667米2左右,最大不超过1334米2。池塘小有利于生产管理和各生产环节实施。如乌鳢的吞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容易恶变,池小有利于换水;池塘小有利于实施适时干塘,进行分养,调整全池乌鳢鱼种的规格,减少互相残杀,提高成活率;池塘小,投喂时容易将鱼集中,引鱼上食台,形成抢食局面,有利于培育,加速生长;池塘小,便于干塘捕捞。由于乌鳢高密度养殖,产量高,数量多,池塘小,供需方的数量上容易吻合,可以减少干塘后一次销不完造成的损失。
在池塘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做好严格的防逃设施,池塘四周的塘埂上用竹篱笆或鱼网围拦,防止乌鳢跳上堤岸。在池水面的四周种上飘浮性水草,宽度约在0.8~1米,一般水草面积不超过水面的20%~25%。四周种水草不仅可以为乌鳢隐蔽、捕食、高温时遮荫、调节水质等,对成鱼养殖还有防止乌鳢跳上岸的作用。如果没有现存的池塘,可利用沟渠、库湾、低洼地等修建池塘养殖乌鳢。
养殖乌鳢的水源:河水、湖水、地下井水、溪流水均可养殖乌鳢,地下井水最好先经过曝气后再使用。水质要求中性或弱碱性。酸性土质地区,一般水的pH在6~6.5左右,可以施用生石灰调节成中性或弱碱性。鱼池在水库附近,或有地下泉水等地区可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
在养殖前必须做好池塘的清整工作。在养殖前15~20天左右,每667米2用生石灰100~150千克,现化现用,均匀地泼洒在池塘的每一角落,曝晒1周后进水,进水10天后可以放养鱼种。原来已养过乌鳢的池塘,在消毒前,先用铁耙将底泥扒一遍,把埋于底泥的乌鳢捉净,以免影响本年鱼种的成活率。
(二)鱼种放养
1.鱼种规格的选择 在浙江养殖乌鳢成鱼选择10厘米以上的隔年鱼种,最好是16~20厘米的鱼种,它的活动能力、摄食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比较强。规格力求一致,不易被残食,成活率高。10厘米左右的鱼种,一般放养后需经过1~2次的分养,6~8厘米的鱼种还需经过2~3次分养。当鱼种投放到成鱼池后,由于成鱼池面积较大,分养工作比较困难。根据浙江萧山的经验,先投入面积较小的泥池,或在成鱼池中搭一网箱,先培育一个阶段,经过几次分养,规格达到16~20厘米后再放入大池养殖,效果比较好,成活率高。华中地区养殖乌鳢多数投放体长4~6厘米以上的当年鱼种或10~20厘米的隔年鱼种。
鱼种选择除了要求规格整齐之外,还要注意鱼种的质量。优质鱼种的标准是体质健壮,体表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捷。有病、有伤、畸形的不要。
2.放养密度 合理密养是高产丰收的关键,根据放养时鱼种的规格、饵料的供应情况、水深、水质的好坏等综合考虑来确定放养密度。浙江萧山市经过10余年乌鳢集约化养殖实践总结出:当水深在1.7~1.8米,饵料供应充足,水质一般,微碱性,一般鱼种体长6~8厘米。每平方米投种15尾;体长10~12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3.5尾;体长14~16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2尾;体长在18~20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0~10.5尾。饵料供应不足,水深达不到1.5米,水质较差或水源供应不便等或其中部分条件较差者,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华中地区养殖乌鳢,667米2放3~5厘米的鱼种5000~8000尾;或10~15厘米的鱼种3000~5000尾;或27厘米的鱼种500~600尾。在乌鳢精养池中还可以投放少量的鲢、鳙鱼的老口鱼种,以调控池塘水质。
3.鱼种放养时间 最好选择当地生产的鱼种。一般当年鱼种在6~8月,1冬龄鱼种在3~4月放养。下半年移动鱼种时最好在乌鳢停食前15~30天进行,即在摄食期间,具体地说在10月,让鱼种移动之后仍在摄食,给它有一个恢复阶段,同时适时服用药饵。若冬季停食后移动,捕捞时很易受伤,鳞片脱落,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的鱼种,翌年春天,很易暴发水霉病,死亡率很高,损失大。下池前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一般用2%~3%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放养入池。
华中地区一带,当年鱼种在5~6月投放;隔年鱼种,在3~4月投放入池。
(三)饲料与投喂
1.饲料种类 单养乌鳢的饲料可分两大类:一种是以野杂鱼为主的鲜动物饲料;另一种是以鱼粉为主的人工配合饲料。
(1)鲜动物饲料 乌鳢成鱼养殖常投喂鲜野杂鱼、小虾为主的动物饲料。淡水中的野杂鱼有鲦鱼、麦穗鱼、鳑鲏鱼、棒花鱼、小鲫鱼等;海洋中的各种野杂鱼、小带鱼、青(黄)鲇、小鲚鱼、管子鱼等。根据生产实际统计提出:淡水鱼的饲料系数约4.2~4.5,即4.2~4.5千克淡水鱼可养出1千克乌鳢,其差距在于野杂鱼的品种不同、饲料系数也不同;海水鱼的饲料系数是5.5~6。有些养殖场采用畜禽屠宰的下脚料、蚯蚓和蝇蛆等,甚至采用野杂鱼鱼干浸泡后投喂,效果显然不如鲜鱼好。应用鲜杂鱼投喂时要注意鲜度,尤其热天要做好保鲜工作。特别是海洋小杂鱼,通过速冻、长途运输运往内地,鲜度保证不了,或存放保鲜不好,已经开始腐变。结果乌鳢吃了之后,就会引起肠炎和出血病等。据我们分析,病因在于饵料鱼的鲜度和速冻海水鱼投喂前的化冰升温问题没有处理好,在高温季节特别容易发生上述两种病。也可以在乌鳢专养池中投放一些自繁能力较强的野杂鱼及鲫鱼、鲤鱼、罗非鱼等亲鱼,让其自然繁殖,供乌鳢摄食。有的养殖场在乌鳢养殖池上面,距水面1米高处吊1只诱虫灯(黑光灯),引诱昆虫,昆虫跌入水中,成了乌鳢口中之食。上述两种方法只能作为乌鳢的补充饵料,在生产实践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人工配合饲料 随着乌鳢养殖开发和全面推广,在全国正在形成“养乌鳢热”的形势下,对野杂鱼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水资源的污染颇为严重和乱捉乱捕等,野生资源被破坏,天然饵料不足成为发展乌鳢养殖的一大障碍。因此,研制出廉价、适口、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取代鲜动物饲料,适应全国发展乌鳢养殖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饲料专业厂开始生产系列乌鳢饲料,有浮性颗粒料、硬颗粒料和粉状配合料,逐步推向市场。乌鳢是肉食性鱼类,对营养需求中粗蛋白的含量比一般鱼类要高,至少不能低于40%。浙江某公司采用的原料是:优质鱼粉、肉骨粉或血粉、玉米粉、小麦、花生麸、鱼油、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制成粉状料。总体配方是:动物性原料48%,植物性原料48%~51%,预混料(添加剂)1%。到目前为止,乌鳢人工配合饲料的组成尚未彻底解决,主要是肉食性鱼类生长需要的一种活性物质——H因子,该物质存在鲜动物组织中,而鱼粉中不存在。H因子对乌鳢的生长和免疫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工配合饲料还不能大面积推广的另一个原因是,乌鳢养殖面积发展很快,产量高,全国乌鳢总产量迅猛增加,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也就是说,价格趋向合理化、大众化。而乌鳢人工配合饲料的价格偏高,使用后生产成本亦高,因而增加了推广难度。
2.投饲 投饲要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天2次,上午、下午各1次,上午8:00~9:00、下午4:00~5:00进行。投喂动物饲料时,将饲料抛在投饲筐架内,投饲筐架用竹子围成方形,固定在水面上,约9~16米2,大小根据池塘的大小而定。采取陆续抛投方式的效果好,抛投的力要大,使水面激起水花,饲料在水中漂晃,容易形成抢食的场面,饲料又不会浪费,便于控制投饲量,当鱼不再抢食就可以停止投抛;投饲人工配合饲料时,要在鱼池中搭一食台。成鱼池食台用网片、竹子做成方形,面积大小根据池塘大小而定,安置在距离池边1~1.5米处,沉入水下30厘米,适当比鱼种池食台深一些。饲料制成软颗粒或团状,仍按少量逐步抛投方式为好,团块状饲料不要制得太干,以免饲料不适口,造成浪费。
投饲量根据乌鳢的规格大小略有调整。鱼种放养初期,鱼体小,投喂小杂鱼时按鱼重的8%~10%,随着鱼体生长而投饲率逐渐下降,一般鱼种长到150克左右,降至6%,以后基本上按鱼体重的5%~6%投饲。投喂配合饲料一般掌握在按鱼体重量的5%~8%,同样随着鱼体生长而作适当的调整。
(四)养殖管理 乌鳢养殖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水质管理、分养、防逃设施的检修、巡塘等。
1.水质管理 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残饵多、排泄物颇多,这些有机物沉积于池塘底部,作无氧发酵分解,常产生硫化氢、甲烷、亚硝基盐及氨氮等有害的还原性物质,使水质恶化。不仅有害于乌鳢的生长,还会导致乌鳢中毒及发生疾病。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特别快,发臭变黑。为此,定期清除食台中的残饵,定期清洗食台;经常性更换水体。在成鱼养殖早期可以每周换去1/3,15天大换1次,约换去4/5。随着鱼体的长大,高温季节一般3天一小换,7~10天一大换,具体看水质变化灵活掌握。闷热天气要格外注意,水泥池换水要更频繁。冬季和高温季节水位要升高,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性。
2.分养 规格整齐是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在鱼种阶段尽量避免拉网捕捞,而且乌鳢拉网起捕率很低,很容易损伤鱼体,鱼体在10~20厘米阶段最好在大塘中搭网箱培育为好,便于起捕分养,又充分利用水体,经过2~3次分养,鱼种一般可长达20厘米,然后放入大塘,一直养到成鱼出池。每次分养前停食1天,防止食饵翻吐,污染分养时的水质,影响分养时的成活率。
3.防逃设施的检修 鱼池进、排水口必须安装坚实的防逃网或拦鱼栅等防逃设施,池埂必须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池的四周安装防逃的竹篱笆或渔网围拦。在大雨、大风、大换水时必须检查以上设施,若有损坏及时修补。
4.巡塘 每天早、晚各一次巡塘,观察乌鳢的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水质恶变要更换水体,清洗食台;水草生长过盛,要清除一部分;有浮头预兆出现要及时增氧;防逃设施损坏要修复;乌鱼活动异常、死鱼,就要寻找原因,采取相应的防病治病措施等。
(五)养殖效果 在养殖环境、水质、水温等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饵料充足,管理科学,放养10厘米左右的鱼种,经过11~12个月(包括越冬期)养殖,成活率在75%~80%,平均体重0.6~0.7千克,667米2产可达4000~5000千克;3~4月放养的翌年鱼种16~20厘米,经过8个月的养殖,当年的年底可达平均体重0.75千克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667米2产可达5000~6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