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条件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443页(1715字)
(一)池塘选择 池塘选择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一环,在虾的养殖中显得更重要,能否成功地养殖,池塘的选择也是主要的技术环节之一,如同一样工业产品,池塘的质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养虾池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形状 如果要开挖1口新的池塘,就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势、地貌以及气候,较理想的池塘应该是东西走向,面积6670米2左右,水深1.5米,坡比1∶2.5,东西走向是为了较好地采光和通风,充分地利用宽阔的池塘面采风,风力形成的波浪有利于充分地搅动水体,形成上下对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跃温层并返还底部的氧债,对实际养殖中改良水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刀额新对虾是暖水性虾类,因此水不宜过深,有利于提高水温,保证其快速生长。
很多甲壳类都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刀额新对虾也不例外,较大的坡比能够提供足够的浅滩,供虾夜间摄食活动。
2.底质 泥质底或沙泥底均可,重要的是底部不能有过多的淤泥,长期不清淤的老化鱼池是不能用作养虾的,这样的鱼池往往四周塌陷严重,底部淤积了一层厚厚的淤泥,这个淤泥层往往氧气缺乏,负有氧债,而刀额新对虾一主要习性是潜沙,有较厚淤泥的底质显然是不适合的。
3.进排水 养虾池最好是要有独立的进排水,排灌方便,大量的实践证明,经常添加新水是促进虾类快速生长的重要手段,而且刀额新对虾对氧气变化较为灵敏,遇到天气剧烈变化时,及时添注新水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是过水池就容易造成被动。
进水口需要用三层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第一层用40目筛绢,第二层用80目筛绢,第三层用120目筛绢。
(二)清塘 清塘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池塘中的病菌和敌害生物。有条件的地方应对虾池底部曝晒一段时间,放苗前半个月用生石灰彻底消毒,采用薄水清塘,每667米2用生石灰150~20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要确保杀灭泥鳅、黄鳝等野杂鱼类,这也是养虾成功的关键,如清塘后仍发现有敌害野杂鱼,就必须重新清塘,切不可盲目投放虾苗。
目前国外一些先进国家清塘时先对底部进行曝晒,待底质坚硬后再用拖拉机翻耕塘底,增加池塘底部土壤在空气中的暴露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改良底部的底质,翻耕后再拌入生石灰,并将大块土粉碎。这是较为彻底的清塘办法。
(三)饵料生物培养 一般清塘后10天左右药性消失,在虾苗下塘前7~10天将消毒时的一层薄水排出,注入新水。肥水主要以施放腐熟的有机肥为主,一般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施肥100~300千克,土质较瘦的池塘多施些,反之则少施一些。水深一般控制在0.6~1米左右,这样可提高水温,加速肥效,天气和气温都比较正常的情况下,5天之后水色即产生变化,一般转成嫩黄、嫩绿或浅棕色,镜检可发现多种藻类、轮虫及枝角类早期的幼体,这样的水质最为理想,水中富含天然饵料供虾苗下池摄食,浮游动植物较为丰富的池塘一般溶氧也较为丰富,比较理想的透明度应在30厘米左右。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是将手心向上将手伸入水中至肘关节,勉强看到手心的水透明度较为适合。
在条件较好的渔场应配备基本的水质分析设备,实测数据以防止肉眼感觉的欺骗性,一些施肥后的池塘由于气温低、光照不足等一些原因往往未产生预期的水色变化,水质清彻、透明度很高,而溶氧却很低,盲目放苗会造成重大损失,对于这样的池塘应开启增氧机或利用水泵打回流水,其主要目的是将上层温度较高、溶氧较为丰富的表层水打入下层,诱发各种休眠孢子和卵的发育以达到快速肥水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饵料生物的培育贯穿整个养虾过程,对于过清的水必须及时追肥,以保持适度的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