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实例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67页(1496字)
江苏靖江水产养殖场为摸索红螯螯虾在长江流域养殖的生长习性,于1997年5月至12月在鱼种池内进行小面积、低密度套养红螯螯虾,具体养殖情况如下:
(一)池塘条件 选择该场进排水方便的3口池塘,池塘平坦,坡比1∶2.5以上;虾苗放养前1周干塘、曝晒,2天后用漂白粉干法清塘,翌日注入新水,水深80厘米,不施基肥,同时栽种轮叶黑藻,投放鲤鱼繁殖用的旧网片,供虾栖息、隐蔽和遮荫用。饲养中后期,池塘水深保持1.2米,投放虾苗后及时用塑料薄膜沿塘四周围成防逃墙。
(二)苗种来源与放养 虾苗分2次从扬州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其中1个池放养的虾苗软壳虾偏多,运输过程中虾苗死伤多,体质差,暂养后过数入池,体长2~4厘米;另外2个池运输过程中几乎没有损失,体质好,规格整齐,3厘米左右,同样暂养过数后入池。
虾苗下塘1个月后按常规方法分批放养鲢、鳙、草鱼夏花鱼种,池内不混养底层鱼,放养情况如表4-3。
表4-3 鱼种池套养红螯螯虾放养情况
(三)饲养管理
1.投饵 螯虾刚放入池塘的14天内投喂豆浆为主,每天用黄豆0.5千克,15天后辅以豆浆饼糊、小麦、轧碎的螺蛳等投喂,6月下旬,虾塘放养夏花鱼种后按培育鱼种的常规方法投喂,8月上旬开始每天17时增加投喂螯虾专用全价颗粒饲料,同时适当投喂水草,沙蚕等。投饲量视天气变化情况和吃食情况而定。投喂虾料时力求面广撒匀,以利生长。
2.管水 虾苗放养后每3天加1次新水,每隔1周提高水位8~10厘米,2个月后水位达1.2米,高温季度每2~3天适当加注一些新水;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防止浮头现象,每月用生石灰(20毫克/升)、过磷酸钙(8千克/1000米2)各1次,调节水质,增加水体中固氮菌和硝化菌的繁殖,促进氨的循环,加速浮游生物的繁殖,降氨增氧(切忌生石灰和过磷酸钙混合使用,2次间隔至少15天)。
(四)结果 由于是鱼种池,按常规方法分批放养夏花鱼种,适时起捕大规格鱼种,产量同以往持平。各池内的虾鱼产量见表4-4。
表4-4 鱼种、螯虾产量
经过180天左右的饲养,雄虾最大个体长13.4厘米,体重117.5克;雌虾最大个体长13.2厘米,体重84.3克。
养殖实践中,克氏螯虾泛滥,其习性和红螯螯虾相近,这是引起产量低的主要原因,虽注意经常清除,但仍带来不良后果。经常拉网影响螯虾的正常生长蜕壳,还使部分软壳虾可能因拉网而死亡。建议红螯螯虾塘清除克氏螯虾的有效方法是:在彻底清塘的前提下,及时修建好防逃设施;加注新水时,一定要用滤水网,网目为60目/英寸的尼龙筛绢制成的锥形网,网长为网口宽的6~8倍,网的尾部用绳扎紧。
低密度投放早繁虾苗。根据该场试养情况,如4月投放虾苗,即可增加螯虾的生长期,合理地低密度放养,科学地饲喂管理,在目前红螯螯虾苗种短缺、价格昂贵的情况下,争取当年上市,可望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