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107页(1331字)

【药物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述】本品又名山菊花、千层菊、黄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头状花序。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或鲜用。

【药性】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热毒疮痈,咽喉疼痛。治痈疽疔疮,多配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等同用,方如五味消毒饮;如治咽喉疼痛,常配桑叶、银花、连翘等同用。本品还可用于湿疹、天疱疮、癞癣、臁疮等,内服、外用均可。

2.用于肝火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可配金银花、密蒙花、夏枯草、决明子等同用。若肝热火眼暴赤,还可与黄连同煎水频洗。

此外,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宫颈炎、前列腺炎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野菊花主要含野菊花内酯、野菊花醇、野菊花三醇、野菊花酮、菊油环酮、顺螺烯醇醚、当归酰亚菊素、苏格兰蒿素A、刺槐苷、木犀草素、矢车菊苷、菊黄质等,还含棕榈酸、胡萝卜苷等。

2.药理作用 野菊花水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野菊花注射液、野菊花粗制剂及其提取物具有调整血流动力学和抗心肌缺血作用;野菊花液和乙醇浸膏精制品对实验动物有降压作用;野菊花水剂在试管内对ADP、金黄色葡萄球菌、肌胶原诱导的大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野菊花总黄酮、刺槐素、刺槐素-7-葡萄糖苷、木犀素及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对动物心肌及艾氏腹水癌3种组织细胞的cAMP磷酸二酯酶和cGMP磷酸二酯酶都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野菊花注射液对三联菌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野菊花水剂能明显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3.临床报道 ① 流行性腮腺炎:取野菊花15g,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星期,治疗56例,痊愈49例,好转5例,中断服药2例。[广西中医药,1983,(3):11]② 慢性盆腔炎:用野菊花栓剂(每个含生药4g),于每晚睡前将药放入肛内5~7cm处。共治疗100例,显效46例,有效4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90% 。[陕西中医,1987,8(11):498]③ 前列腺炎:用野菊花栓(每粒含野菊花浸膏1g),置入肛内。每日用药2粒。共治疗175例,显效率60% ,总有效率达93% 。[中药通报,1984,9(5):4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