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541页(1485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为牛科植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的角。大部分从俄罗斯等国进口,我国新疆产少量。全年均可捕捉,捕后,将角从基部锯下,削成薄片或磨成粉末备用。
【药性】味咸,性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应用】
1.用于惊痫,抽搐。本品尤适宜于热极引动肝风者,如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常配钩藤、桑叶、生地、竹茹等同用,方如羚角钩藤汤;若热极狂躁或发狂,可配水牛角、石膏、玄参、知母等同用;若小儿寒热惊痫,可研末后用乳汁化服,或与灯心草、生甘草共煎水服;治癫痫发作,昏仆抽搐,每与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等同用。
2.用于头痛,眩晕,如肝阳上亢所致者,常与石决明、白蒺藜、钩藤同用;如夹有痰热者,再配以川贝、竹茹等;如证属肝经火旺者,常配夏枯草、黄芩等同用。现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所致的头痛眩晕。
3.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视物昏糊。如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障,多配龙胆草、草决明、黄芩等同用;若肝虚有热而致视物昏糊,多配石斛、枸杞子、生熟地、麦冬、青葙子等同用。
4.用于血热出血,温病发斑。如治肝火犯胃,卒然吐血,可配大黄、肉桂同用,方如羚羊角饮;治鼻衄如注,血色紫黑,烦躁不安,可配三七同用;治肠风下血,可配黄连、黄芩同用,方如羚羊角丸;治温病发斑,高热烦躁,多配石膏、知母、竹叶等同用。
此外,羚羊角研末和水调涂患处,可治痈疮恶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应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末,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敷。
【使用注意】脾虚慢惊者禁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角蛋白、磷酸钙、不溶性无机盐、多种氨基酸及卵磷脂成分,如卵磷脂、脑磷脂、神经鞘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等。
2.药理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疫苗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有显着对抗作用;羚羊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对实验性动物具有镇静作用;羚羊角及其类似物对安钠咖、硝酸士的宁、印防己毒素三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引起的惊厥都有对抗作用;水煎液对离体家兔十二指肠及用乙烯雌酚处理过后的子宫、动情周期子宫和妊娠子宫均呈兴奋作用;提取物对实验动物有降压作用。
3.临床报道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口服羚羊角粉,每次0.3g,每日2次,28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0例,结果临床症状痊愈3例,占7.5% ;显效11例,占27.5% ;有效20例,占50% ;无效6例,占15% ,总有效率为85% 。降压疗效显效10例,占25% ;有效23例,占57.5% ;无效7例,占17.5% ,总有效率为82.5% 。[浙江预防医学,2002,14(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