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549页(1934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天、吴公、百脚、百足虫。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g L.Koch的全体。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陕西、河南等地。春、秋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晒干或烘干。

【药性】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祛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

【应用】

1.用于惊痫抽搐,口眼斜。本品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常与全蝎相须为用,方如止痉散。如小儿壮热抽搐,可配钩藤、薄荷投之;治小儿急慢惊风,抽搐潮作,可与麝香共研末,取少许吹鼻,或配朱砂为丸服;如破伤风,口噤咬牙,角弓反张,可配天南星、防风、鳔同用,方如蜈蚣星风散;治癫痫抽搐,痰涎壅盛,可配天竺黄、贝母同用;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可配白附子、防风、僵蚕等同用。

2.用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如治风湿顽痹,肢麻疼痛,多配白花、乳香、没药等同用;治偏正头痛,顽固不愈,常配川芎、地龙、僵蚕等同用。

3.用于疮疡疔肿,瘰疬痰核,毒蛇咬伤。治疮疡肿毒作痛,可单用蜈蚣或配穿山甲、鹿角片等研末酒服。治痔疮肿痛,可单用蜈蚣浸酒涂。治瘰疬痰核,未溃者,可用蜈蚣研末调敷,或用夏枯草煎汤送服;已溃烂者,可配茶叶研末外掺;治毒蛇咬伤,可配大黄、甘草、黄连等同用。

此外,本品配乌梢蛇研末服,可治风癣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及孕妇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蜈蚣含类蜂毒样及类组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还含脂肪、蚁酸。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并含多种氨基酸。外角皮含几丁质、脱乙酰几丁质、葡萄糖胺、谷氨酸、酸性磷酸酶等。

2.药理作用 蜈蚣提取物对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而对超强电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无对抗作用;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液能明显加强心肌收缩力,对心房肌自发频率无明显影响;蜈蚣毒的浓度为0.3μg/μl时有诱导血小板的聚集,毒素经90℃ 50分钟处理后则失去其诱导活性;水煎剂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红色表皮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及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还有抗炎、抗肿瘤和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

3.临床报道 ①面神经麻痹:用全蜈蚣2条(研为细末),防风30g。晚饭后以防风汤送服蜈蚣末,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8例,结果痊愈16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6% 。[山东中医杂志,1986,(3):26]② 复发性口腔溃疡:将蜈蚣制成冲剂,每日早晚各服6g,开水冲服,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31例,结果:显效104例,有效102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 89.2% 。[解放军医学杂志,1987,12(5):372]③ 眼:用蜈蚣30条,乌梅9g。共研细末,用茶油或香油浸泡和匀成膏,取适量外用。共治疗87例,结果痊愈7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 。[江苏中医杂志,1984,(2):10]④ 小儿痉咳:用蜈蚣、甘草分别研成粉,各取等量混合,加蜂蜜或糖水调服。服用每次1~3g,连服7~10天。共治疗52例,结果有效率为90.4%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3):62]⑤ 疥疮:用蜈蚣3g,冰糖10g,隔水炖,沸后取出虫体,1次口服。同时全身消毒。共治疗186例,结果治愈174例,好转5例,无效4例,复发 3例,总有效率为 96.24%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2):25]⑥ 带状疱疹:将蜈蚣焙干,研细,与等量雄黄粉混合,加水调至糊状,涂于患处,每日5次。共治疗36例,结果痊愈2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2):56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