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290页(6496字)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乏力、肝脏肿大、肝功能不正常,部分病人有发热和黄疸。大多数可以痊愈,重症者占极少数,少数转为慢性。目前,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其余各型主要通过血液、注射等传播或母婴传播。本病多呈散发,有时可流行。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①黄疸型:起病急,病初多有发热、乏力、厌油、恶心、呕吐、腹胀、上腹部疼痛,少数病人出现关节痛、荨麻疹等,继之出现黄疸,尿色深如浓茶,皮肤、巩膜黄染,发热渐退,肝脏肿大且有压痛及叩击痛,持续2周在右,黄疸渐消退,各种症状减轻,肝脏肿大恢复,4周左右痊愈。②无黄疸型:症状与体征与黄疸型相似,但起病慢,症状轻,整个病程不出现黄疸。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急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迁延成为慢性肝炎。
2.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根据病理变化可分为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①慢性迁延性:病情较轻,乏力、腹胀等症状轻或无,ALT有时增高。②慢性活动性:患者有较明显的症状,如乏力、纳差、腹痛、腹胀等,肝脏肿大,质地中等硬度以上,可伴有脾肿大,ALT持续增高,活动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
3.重症肝炎 依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3型。①急性重症肝炎:起病10d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烦躁、谵妄、嗜睡、昏迷等),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肝功能恶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氨增高,酶胆分离,预后极差。②亚急性重症肝炎:起病10d以上至8周以内出现上述情况,进展较缓慢,病情逐渐加重。③慢性重症肝炎:临床表现同上,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史、体征及肝功能衰竭。重症肝炎病死率很高,年龄越小,预后越差。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试验①与肝功能损害有关的酶,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SGOT),r-谷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等均可增加,其中以ALT最为灵敏,升高达正常的2倍以上有诊断价值。②有黄疸者血清总胆红素定量可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③血清蛋白有时可显示球白倒置。④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可呈阳性。
2.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1)甲型肝炎抗体(抗HAV~IgM)早期单份血清抗HAV-IgM抗体(放免或酶标法)效价显着增高或双份血清抗HAV-IgG抗体效价4倍增高者有诊断价值。抗HAV-IgM阳性可持续8周,少数至6个月以上。抗HAV-IgG和总抗体(抗HAV)可持续终身。
(2)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具有3种抗原抗体系统。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HBV感染的标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为已产生保护性免疫力的标志,能抵抗同型病毒侵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为HBV感染及复制的标志,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为肝炎病毒消散的标志,仍有传染性,但较HBeAg阳性者为低;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高滴定度时,表示HBV在体内复制,恢复期与抗-HBS同时或先后出现,且为低滴定度时表示HBV消失,仅示既往感染过HBV。由于HBcAg存在于肝细胞核及血液中,血清未经NP4已处理不能检出;核心杭体IgM(抗-HBC IgM)出现在新近感染早期,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良好标志,在慢性携带者或慢性肝炎中出现阳性反应,表示新近再感染或HBV复制。
此外,HBV-DNA为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基因物质,是乙型肝炎病毒的直接标志,DNA多聚酶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标志,亦是传染性指标;HBXAg、抗-HBX,为判断感染的指标,是诊断慢性肝炎的标志。
(3)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可用RIA、ELISA等方法检测,发病1个月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7.5%,两年以上为100%;HCV-RNA可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子杂交法检测。
(4)丁型肝炎病毒(HDV)是缺陷病毒,需要HBSAg的辅助才能维持其复制和表达,应用分子杂交法可检测HDV-RNA转录而得HDVC-DNA,也可用酶免、放免等测HDVA,抗-HDVIgM,抗-HDVIgG,测定抗-HDVIgM可区别与HB V的同时感染和重叠感染。
(5)免疫电镜技术检测类便或胆汁中的HEVAg;免疫酶试验可检测抗-HEVIgM。
【诊断】
1.疑似病例(以后各型相同)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2.甲型肝炎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AV-IgM阳性。
(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4倍升高。
(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27mm甲型肝炎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一项。
3.乙型肝炎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损伤如: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2)血清ALT升高。
(3)病原学检查证实感染HBV。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项。
4.丙型肝炎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血清ALT升高。
(3)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者。
(4)血清抗-HCVIgM阳性或HCV-RNA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2,3参考。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
5.丁型肝炎
(1)病人必须是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2)血清ALT异常,或呈二次肝功能损伤加重。
(3)抗-HDVIgM阳性或HDA或HDVCDNA杂交阳性。
(4)肝组织中HDAg阳性或HDVCDNA杂交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
6.戊型肝炎
(1)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者。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EVIgM阳性。
(4)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urn病毒颗粒。
(5)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型肝炎、CMV、EBV感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2,5两项,参考1项。实验确诊:符合临床诊断加3,4中任何一项。
【治疗】
1.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肝炎早期、慢性活动性肝炎复发恶化时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进入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利康复。
(2)营养:根据病情合理调配饮食,急性肝炎应以清淡适口饮食为佳,注意饮食的质与量,保证足够热量,恶心呕吐明显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慢性肝炎血浆蛋白低者,应给高蛋白饮食,保证维生素供应,糖不易过多,肝昏迷前期及肝昏迷者应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2.药物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物。所有药物只在某一方面有辅助和对症治疗的作用,掌握用药的针对性,用药不易过多,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急性肝炎: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转氨酶升高的可用强力宁40~60ml静脉滴注。待症状好转,黄染减退,ALT下降时,可逐渐减量,同时可应用肌苷、肝泰乐、维生素C、维生素B等。也可辅以中药治疗如茵陈、丹参、板蓝根等。
(2)慢性过延性及慢性活动性肝炎针对其改善临床症状、降酶、退黄等方面治疗同急性肝炎。在对于清除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力促进肝脏病变的恢复方面可用以下治疗。
1)抗病毒药物:干扰素: 目前有α-干扰素(白细胞干扰素),当前多使用a,亚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副作用少而轻,一般剂量为100万IU/次,每周3次,皮下或肌内注射,连用3个月。阿糖腺苷:每日10~15mg/kg加入10%葡萄糖液内缓慢静脉滴注,7~10d为1个疗程。单磷酸阿糖腺苷5 mg/kg分2次肌内注射。无环鸟苷:每日15mg/kg分2次静脉滴注,20d为1个疗程,可与干扰素联用。病毒唑:100~200mg每日口服3次,或肌内注射(10mg/kg)。
2)免疫制剂:对于免疫抑制剂目前有不同的观点,应用不当可使病毒复制增强,加重病情,临床很少应用。免疫促进剂的应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聚肌胞:每次0.5mg皮下注射,或0.5~2.0mg肌内注射,每周2次,3个月为1个疗程。白细胞介素2(IL-2):2万U肌内注射,隔日1次,连用4周。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2~4mg淋巴结内及其周围注射,每周2次,3~6个月为1个疗程。。
3)促进肝功能恢复药物:五味子制剂或联苯双酯:对于单项ALT长期不降者,联苯双酯滴丸每次7.5~15 mg每日3次,口服疗程3~6个月。复方支链氨基酸:对于提高白蛋白,改善氨基酸代谢紊乱,提高支/芳比值,每日250ml静脉滴注,连用1介月。
4)抗肝细胞坏死及护肝药:肌苷,0.2g每日3次口服或静脉滴注。肝泰乐,0.1~0.2g,每日3次口服或肌内注射或每日静脉滴注。
5)症状治疗: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的可用胃复安、多酶片、吗叮啉等对症处理。
(3)重型肝炎: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及时采取综合措施,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1)积极全面的支持疗法:补充足够热量,必要时给予新鲜血浆、全血、白蛋白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脑水肿。
2)防止肝性脑病:主要是降血氨,口服乳果糖10ml每日3次;或温开水1000ml,加食醋10ml,清洁灌肠。也可补充支链氨基酸,每日250ml静脉滴注,必要时每日2~4次。
3)出血的处理:对于消化道出血,除应用各种止血剂外,主要输鲜血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4)腹水的处理: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补充人血白蛋白,并用排钾(双氢克尿塞)和保钾利尿剂(安体舒通、氨苯蝶啶)。必要时可考虑腹水浓缩超滤回输术。
5)脑水肿的处理:适当限制液体,头部物理降温,脱水剂的应用如甘露醇、速尿等。
6)调整微循环:应用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莨菪类药物。
7)促进肝细胞再生:如;胰高血糖素1mg和正规胰岛素IU加于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或促肝细胞生长素每次肌内注射20~40mg,每日1~2次,必要时80~120mg加10%葡萄糖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人胎肝悬液含有核细胞50×108个/250ml,活细胞率80%以上,可用于静脉滴注。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肝炎病人应隔离治疗,疑似肝炎及密切接触者应密切观察,定期对炊事员、保育员及饮食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发现肝炎者调离原工作岗位,并行隔离治疗,ALT升高及HB SAg阳性者不得献血,做到一人一证,采血时使用一次性器械。应加强血制品管理,对国内外的人血及含人体成分的产品均应按卫生部(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饮食、饮水及环境卫生管理,医疗器械及用具严格消毒,应用一次性注射器或一人一针一管。加强母婴传播的阻断工作,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重组疫苗30μg,1个月和6个月各再接种二次10μg;如母亲为HBsAg阳性者或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可用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3针30μg疫苗免疫接种。
3.保护易感人群 及时免疫预防,未感染乙型肝炎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意外感染者可接种疫菌加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