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条件与施肥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农业出版社《肥料实用手册》第40页(2199字)
【参考文献】:
[1]何念祖,孟赐福.植物营养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张道勇,王鹤平.中国实用肥料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浙江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4]谭金芳,介晓磊等.钾肥施用原理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5]林葆.我国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径.土壤学报.1989
[6]沈其荣,谭金芳,钱晓青.土壤肥料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陈伦寿,李仁岗.农田施肥原理与实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8]浙江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大都为自然条件下的大田作业,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光照
农业生产的实质即植物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各种有机物质。目前,植物对光能利用率很低,仅为0.4%左右。因此,施肥首先应考虑如何提高光能的利用。就是说,如何促进光能,是夺取植物高产的重要研究课题。
合理施肥能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形成更多的ATP,供作物代谢之用。在各种养分中,N、P、K、Mg、S、Fe、Mn、Cu、Cl均属必需,它们有的作为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有的是光合作用光反应所必需,还有些可调节类囊体膜内外的质子与阳离子间的电荷平衡。但一般土壤中Mg、S、Mn、Cu、Cl大多不缺乏。我国土壤普遍缺氮,约有1/3以上的耕地土壤缺磷,1/4左右的耕地缺钾。在缺磷、缺钾土壤施用磷、钾肥,能促进光合磷酸化作用,有利于提高产量。
除上述营养元素外,光合作用还需C、H、O及微量元素Fe、Zn等,即16种必需元素直接或间接与光合作用有联系,但一般土壤中并非所有营养元素都不足,主要是C、H、O与N、P、K,仅部分土壤缺少Mg、S和微量元素。因此,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结合灌排系统,是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有力措施。
(二)降雨量
雨水对植物养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加速肥料的溶解和有机肥料的矿化,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另一方面稀释土壤溶液浓度,并加速养分的淋失,所以在雨天不宜施肥。不同地区降雨量差异较大,从而影响着不同作物种类的布局和不同肥料中不同养分的吸收、挥发、淋失,并使养分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状况发生改变,也影响了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最终影响经济效益。在干旱地区,化肥如作为种肥或追肥施用时,土壤含水量低,化肥不能全部溶解和及时供给作物需要,有时错过作物需肥的关键时期,引起后期贪青徒长,这样在寒冷及早霜地区,容易使作物遭受霜寒。半干旱地区,虽养分能够部分溶解,但土壤溶液加浓,增大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压力,使植物难以吸收利用。施用化肥后,有时看到作物幼苗萎蔫、叶尖枯黄现象,就是烧苗,这大多是由于施用化肥后,土壤墒情差或直接接触了作物根、茎、叶而造成的。如在降水量大而集中的地区和季节,选择化肥品种时应避免施用硝态氮肥,以防随地表径流流失或进入地下水造成养分的损失和水质的污染;在肥料的分配上也不应将硝态氮肥分配到低洼易涝区,如降水过多,就会造成土壤中的还原条件,使硝态氮素经反硝化作用而大量损失。据国外资料,玉米对钾的反应与6、7、8三个月的总雨量有关,当降雨量为350~500mm时,玉米对钾肥只有轻微的反应;当降雨量超过500mm时,钾肥肥效明显提高。
(三)风
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是春夏之交的干热风,常引起植株失水,根系早衰而丧失吸收养分的能力,造成小麦灌浆中止,影响产量和质量。生产上常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来防止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作用机理是:第一,防止根系早衰,延长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时间,激活和强化吸收功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第二,延缓叶片衰老,增强光合作用,加快光合产物的运转。
(四)温度
温度对植物营养的作用有两方面: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供给植物的有效养分;能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增强植物的呼吸,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温度过高过低,对植物生长均有不良的影响。在寒冷地区,应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料、热性肥料如马、牛、羊粪和禽粪及磷、钾肥料。腐殖质肥料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水、肥、气、热得到调节,并可减少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