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3页(3551字)
自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问题之后,我国理论界随即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全面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涵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相互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内容等问题之后,理论界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为了说明理论界在研究、讨论中所涉及的问题和观点,下面的叙述也包括党的十二大之前的情况。
一、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涵义及它们与其它哲学范畴的关系 为了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涵义,理论界研究和讨论了文明这一范畴。有三种观点:1.文明是指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一种开化程度或进步状态。文明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就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文明作为哲学范畴,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它是人类社会有了金属工具和文字、进入阶级社会后出现的;3.文明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表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文明在原始社会已有萌芽,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两种文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光明日报》1982年11月29日)。
关于物质文明,有的文章认为它应包括三层意思:1.指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2.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3.表现为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马润青、陈仲华:《研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法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3年第1期)。有的文章则认为物质文明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的过程、状态和所达到的水平(刘学经:《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关系》,《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由于对物质文明的涵义有不同理解,因而对这一范畴与哲学上的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的关系也有不同理解。有的文章认为物质文明仅仅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具体的形式,而物质则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其涵义要宽泛得多,因此不能把物质文明等同于物质范畴(燕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能否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红旗》1983年第11期)。关于物质文明和生产力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物质文明与生产力虽属同一序列的概念,但毕竟是两个范畴,不能把它们简单地等同起来,它们也不是简单的包涵关系。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自然界的能力,与物质文明相比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另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作为改造自然界的现实的物质力量,是以前生产实践的物质成果,因而包括在物质文明之中。物质文明是否包括生产关系,一种意见认为物质文明与社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一致性,物质文明应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关系不是物质文明的组成部分,但它对物质文明的社会性质起决定作用。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对生产关系要具体分析,当它基本上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就成为物质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反之,就成为物质文明的对立面。
关于精神文明,许多文章认为精神文明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体系,体现在人们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如何定义精神文明?一种观点认为,精神文明是指人们在意识、思维和心理方面的文明,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方面的文明,是在这些方面的开化程度、进步状态,是社会精神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另一种观点认为,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生产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活动成果、智慧结晶。许多文章指出,不应该把精神文明同精神、意识、社会意识、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政治上层建筑简单地等同起来,应该既看到前者与后列诸范畴的联系,又看到前者与后列诸范畴的区别。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者都是精神和物质之间复杂关系的产物。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是否存在着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存在着这种关系,即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有决定作用。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础,其本身就包含着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直接的决定作用;理想、道德虽然直接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但归根到底也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有关,即归根到底与物质文明有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精神是相对应的两对范畴,既然能说物质决定精神,理应也能说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否则唯物主义原理的普遍性就成问题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说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不是本原和派生的关系,所谓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说它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两个文明”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共存关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发展中是否存在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对此也有侧重点略有区别的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存在着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看,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互相适应、相互协调和基本平衡的。但是在各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里,“两个文明”的发展又往往是不平衡的。由于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存在着相对独立性,精神文明的发展同物质文明的发展就有不平衡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夸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为这种不平衡是有一定的限度和幅度的。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是个客观规律,它决定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个文明”必然基本上平衡,决不会出现“物质文明落后,精神文明却很高”或“物质文明很高,而精神文明却很落后”这种严重的不平衡。
不少文章指出,所谓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指的是:1.物质文明的建设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着物质前提;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着人才、理论和社会条件。2.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神文明的发展制约着物质文明的水平和方向。3.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之一同样是为了推动物质文明的建设。
也有人认为,两种文明既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又是人们进一步活动的条件和手段,离开了人们的活动,两种文明既不发生任何关系,也不存在彼此适应和协调的问题。人们活动的结构制约着文明的结构,制约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构,制约着两者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方式。通过分析人们的活动结构及其历史特点来分析两种文明的关系,这是分析两种文明相互关系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特征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许多文章指出,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的有组织的精神生产活动,其成果是具有物质外壳的精神产品。思想建设指人们的思想意识、世界观、道德观念、政治法律观点、文学艺术修养、情操、兴趣的发展和提高。思想建设也分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理论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是以作风、风气、习惯等形式存在的社会心理状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的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但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共产主义思想指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行为。许多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区别,认为从客观的经济基础、阶级本质、社会作用等方面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存在着本质区别,在这些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存在着巨大的优越性。
许多文章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和途径、方法。有的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一点本身展示了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方针。有的文章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发展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事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要有计划、有步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