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专书语法的分析描写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09页(896字)
专书语法描写是研究汉语发展史的基石。文化大革命前只有管燮初的《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56年)、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和若干篇专题论文。这几年发表了管燮初的《西周金文的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何乐士的《〈左传〉单复句初探》(见《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陈克炯的《从〈左传〉、〈史记〉的比较看汉语发展变化中的某些词汇语法现象》(《江汉语言学丛刊》1979年)、何乐士的《〈史记〉语法特点研究——从〈左传〉与〈史记〉的比较看〈史记〉语法的若干特点》(见《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李佐丰的《谈〈左传〉中主之谓短语与主谓短语的区别》(《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左传〉量词的分类》(《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和《〈左传〉以介宾短语作状语和补语的用法》(《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廖集玲的《〈韩非子〉中“为”字不同用法的判别》(《广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董洪利的《〈楚辞》中第一人称代词“余”和“予”的用法》(《北大学报》1983年第4期)等论着,还有一大批围绕《诗经》、《楚辞》、《左传》、《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公羊传》、《谷梁传》、《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十余部专书的专题论文(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乙编〔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在这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编着的《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三册》(北京出版社分别于1982年、1984年、1985年出版)发表了不少针对专书的专题研究论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采用定量分析与统计的方法,提高了结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古汉语语法学界有较大影响。山东社会科学院语文研究所程湘清主编的论文集《先秦汉语研究》和《两汉汉语研究》根据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需要,进行断代、专书、专题研究,颇具特色。近两三年,对诗、词、赋等韵文语法特点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发表了一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