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82页(1387字)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4年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制定的苏联作家、批评家的基本创作方法。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说过:“我们是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因此在解放前及解放后的一段时期内(1957年以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是中国作家和批评家拥护和遵循的创作方法。

1954年在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上,一些作家提出修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的建议,后来在修改过的定义中,把“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这一句删去了。这一修改在中国文艺界的反应也很大。有的人同意,有的人反对。特别是在“反右派”运动中,如秦兆阳的文章《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及刘绍棠的文章《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等,都被当成“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的毒草受到批判,这些作者也被打成了右派。1957-1959年间,我国先后出版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集》(上下册)和译文集《为保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斗争》(一、二辑)。前一个集子是以中国“反右”斗争的成果汇集的,后一个集子是介绍苏联“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想”而汇集的。这些集子在今天当然要重新作出评价。

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以后,特别是“文革”时期,我国文艺界基本上不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只提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当然也更谈不上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介绍和研究工作了。1976年以后,我国文学思想重新开始活跃。不过文艺界谈创作方法时,也仍然不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只提倡革命现实主义。

从70年代起,苏联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即提出了一套新的“开放体系”理论。这套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扩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范围,反对过去的教条主义的理解,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无限潜力的灵活的美学体系。这套理论在苏联引起广泛的讨论,至今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我国学术界从70年代末开始介绍和研究“开放体系”理论。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选了一本论文集《七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全书选译了10余篇苏联有代表性的论文。在集子的前言(李辉凡撰写)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和评论了这套理论的由来及其基本内容。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也出版了一本论文集《现实主义问题讨论集》,主要内容也是介绍“开放体系”的理论。此外,吴元迈、李辉凡、张捷等写过数篇介绍和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国内一些刊物上。1982年在苏州召开的“50-60年代苏联文学”的学术讨论会上,也介绍和讨论了“开放体系”问题。

我国学术界,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70年代下半期开始注意介绍苏联文艺思想界的新情况,包括“开放体系”理论。但总的说来,这套理论在我国介绍得还很不够,对它的了解和研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入。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李辉凡选编了第二本集子《“开放体系”及其他(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正是这一工作的继续。

上一篇:捷克斯洛伐克文学 下一篇:匈牙利文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