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287页(1172字)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翻译出版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30多部作品,其中《雪国》、《伊豆舞女》等若干代表作各有两种或更多的译本。这些作品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并有一定的影响。高行健、贾平凹、朱春雨、汪曾祺、何立伟等知名的新老作家,都曾在其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对之有所吸收和借鉴。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界对川端康成文学吐界的探讨,大体上是与翻译工作同步进行,而在1982年9月召开的日本文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首次形成高潮。这届年会收到十余篇有关论文,在此基础上组织了热烈的专题讨论。此后,《日本文学》、《日语学习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又陆续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将这一研究和争鸣推向深入。

评论者们在两大课题上取得了较为接近的意见。一、关于川端康成的艺术方法总特征和战前、战后两个时期的思想倾向,一般认为,以《伊豆舞女》为代表的早期作品群格调基本健康,但同时也潜伏着由于个人生活不幸、社会空气压抑和宗教传统熏陶而造成的虚无情绪;其中非现实、非理性成份的因素抬头后与战后民主化进程产生抵触,其结果是后期作品中颓废和官能成分增多。二、关于川端康成艺术方法的总特征,一般认为,主要是在继承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容西方现代派表现方法,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瞬间感受捕捉和提炼艺术内涵丰富的意象,以含蓄而生动的简练描绘,在散文化的并列结构中造成韵味悠久的情画意。对他执着的独创精神和深厚的艺术功力,评论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反映川端康成中期风貌的中篇小说《雪国》,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和评价女主人公艺妓驹子的形象内涵,她和游客岛村关系的实质以及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意图和立场。除少数全盘否定或无条件肯定其思想性、艺术性的意见外,多数评论者对于这部玄虚费解的作品持慎重态度,或倾向于有保留的赞赏,或进行有节制的批判。一种较早出现的看法认为,驹子是作者以现实主义的典型方法,在作品的两个三角爱情纠葛关系的交叉点上塑造的典型形象;作者对这个渴望纯真爱情、追求合理生活的悲剧人物寄予同情,并通过这一充实的存在,揭示了日本的传统美。与此对立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川端康成,无意着力于艺术典型;次要人物叶子和行男的存在方式和份量,决定了作品并未呈现两个三角关系;驹子和岛村的单纯肉体关系,主要表现了动物本能;作者在继承“传统美”时,对其中的封建糟粕多未加以扬弃;他对驹子甘于艺妓生活和肉体美,对岛村纨子弟习气的欣赏,实际上是以丑为美。关于《雪国》的主题,多数认为是作者寄托的虚无思想情绪,也有少数人提出是表现人与现实社会的对立。这一争鸣目前仍在继续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