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12页(1386字)
在50-60年代,江西文学界举行了唐诗宋词、桐城派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文艺思想、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等问题的讨论。其中1961年江西师范学院李鸿翱的论文《桐城派文学的地位及其作用》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争鸣。近20年来,江西文学界先后对文艺理论、文学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召开了纪念陶渊明、曾巩、汤显祖、黄庭坚、蒋士铨、鲁迅等人的学术讨论会。出版的主要着作有:《汤显祖研究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江西古代文化名人丛书》(1986年)。此外还有:江西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概论》(1985年)、陈公仲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1985年)、吴海的《创作探求录》(1986年)、作协江西分会编辑的《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1985年)、上饶师专编的《蒋士铨研究资料》(1985年)、曾铎的《中国诗歌史略》(1979年)、吴林抒主编的《汤显祖传略》、朱洪波等人的《新闻学与新闻写作》(1986年)。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胡守仁的《试论杜甫及其诗》(《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2期)、刘欣大的《形象思维:灵魂的眼睛》(《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周书文的《〈红楼梦〉艺术形象的完整美》(《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3辑)等。
近年来,江西的文艺理论工作者对古代文献作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主要成果有:夏延章、吴大逵、罗宗阳等人的《〈红楼梦〉诗词译释》(1981年)、陶今雁的《唐诗三百首注释》(1980年)、吴大逵、杨忠的《历代书信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刘方元的《孟子今译》(1983年)、唐满先的《论语今译》(1982年)和《陶渊明集浅注》(1985年)、夏延章的《大学·中庸今译》(1983年)等。
江西苏区文学研究近年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省内有关院校成立了专门的苏区文学研究室,出了一批研究成果。邓家琪、汪木兰的《江西苏区文学史》(1984年),对土地革命时期的文艺运动、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在语言学方面,主要论着有:余心乐等人的《语文知识手册》(1983年)、刘焕辉的《语言的妙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和《语言交际学》(1986年)、廖振治的《古汉语特殊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陈荣滨的《音素汉语速记》(1981年)等。主要论文有:余心乐的《江西方言辩证》(《争鸣》1964年第2期)、《赣西北方言考释》(《江西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等。
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近年也有了显着进展。出版了黎皓智的《世界文学名着创造始末》(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邵鹏健的《外国文学讲读》、赖余的《常用英语谚语》(1984年)、张经浩的《英语常用同义语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发表的主要论文有:章朝东的《浮士德性格特征辨析》(《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董星南的《中西文学题材处理的异同》(《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林一民的《简论拜伦的诗歌》(《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