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98页(3348字)
建国以来,广大考古工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详细占有新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积极开展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史前时期的考古研究进一步加强,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受到应有的重视,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从而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中国考古学体系,使中国古代历史许多方面的研究得到极大的充实和改善。
旧石器时代的研究,过去仅对周口店遗址和北京人了解稍多一点,现在全国除福建、新疆两地尚待探寻外,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各个省区,都已找到旧石器时代遗存,并且发现年代早于北京人的元谋人和蓝田人,重新确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各地发现的二三百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代表了人类进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利用各种手段复原古人类的生活环境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探索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的成果。
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7000多处,作过发掘的有400多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探寻早期文化遗存有很大的突破。1977至1978年在武安磁山、新郑裴李岗和秦安大地湾分别发现年代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以后,短短几年就在黄河流域发现几十处包含类似遗存的遗址,年代都距今七八千年,又同仰韶文化有因袭发展关系。这就使中国考古学上最大的年代缺环日益衔接起来,对探讨我国农业、畜牧业和制陶工艺的起源有重要帮助。长江流域和其他地区也发现了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遗构和稻作遗存,尤其引人注目。
对黄河、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入,其他地区的史前考古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根据新发现的材料,先后确立二十多个考古学文化,并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各区分别建立起史前文化发展的大致序列。而对一些典型遗址和墓地进行的大面积揭露,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水平、生活状况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实物资料。
对早期青铜铸造业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展。现已判明,我国至迟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晚期己出现了青铜器,比殷墟铜器早好几百年,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灿烂的殷墟文化之间的缺环连接起来。围绕夏文化问题开展较多的调查发掘,目前虽仍有较大争议,但所作研究已日渐深入。1983年在偃师尸乡沟一带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址,很可能是汤都西亳,它的发掘与研究对夏文化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商殷时代的考古研究,过去主要限于商代后期和殷墟一地,现已发现两座商代初期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并在二里头发掘两座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地。同时,又扩大了对殷人活动范围的认识,北起长城内外,南至长江中游,都曾发现商殷时期的遗迹或遗物。郑州商代遗址和安阳殷墟都已进行详细的文化分期,又分别发掘宫殿基址、铸铜等手工业作坊、贵族和平民墓地。小屯附近还出土了4000多片刻辞甲骨。这为深入研究整个商殷时期的文化发展及铜器、甲骨、玉器等创造了条件。
西周时期的田野考古,基本上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50年代通过丰镐地区的发掘,初步建立西周考古的断代标尺。前些年在周原遗址先后发掘西周早期和中期的两处大型建筑基址,并且出土一批西周的甲骨文,附近又曾多次发现铜器窖藏。洛阳东郊的西周王室铸铜遗址、北京琉璃河的燕国早期贵。族墓地等,对西周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是中国历史上这个经济大变革时期的最好说明。现已从考古学上判定,我国人民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冶铁技术,并且是生铁铸件和块炼铁锻件同时出现;战国时期钢铁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以央炼铁为原料的渗碳钢制品。对集中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列国都城,几乎都曾作过相当时间的勘察工作,对其布局情况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各地发掘的数千座东周墓葬,是研究当时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礼制变化的宝贵资料。
过去不被重视的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考古研究,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所作调查发掘最多,年代下限延伸到明代,“古不考三代以下”的状况早已改变。
历代都城遗址的勘察发掘已经全面展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勘察的有: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辽中京遗址、金中都遗址、元大都遗址。这些城址的布局都已基本勘察清楚,并且分别对当时的宫殿和其他重要建筑遗迹作过大规模发掘。最近,又对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邺城遗址进行全面勘察,并着手南宋临安城的考古工作。现有考古资料足以说明,我国都城建制的演变规律是非常明显的。
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陵墓制度,是历史考古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历代帝陵的田野考古工作,大体明确了陵园布局的变化情况。各地发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数以万计,积累资料较多的地区已进行各代墓葬的编年研究。在这些墓葬中,既有广州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大葆台汉墓及唐代昭陵、乾陵陪葬墓一类的高级贵族大墓、又有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吏、地主豪绅以至贫苦平民的墓葬。详细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葬制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具体了解。
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考古研究,是在有关科技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的。所做工作主要有:发掘汉代及其以后时期的冶铁遗址,并对出土铁器作系统的工艺考察,揭示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巨大成就;对历代瓷窑遗止进行广泛调查和重点发掘,结合工艺考察资料,研究中国瓷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积累资料较多、取得较好成绩的还有纺织品、天文文物、度量衡器、漆器、玻璃器等项研究。
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工作,也取得很多重要的收获。例如,东北地区的东胡等族遗存,高句丽、渤海的城址和墓葬;北部地区的匈奴、鲜卑等族遗存;新疆的汉代西域诸国和高昌,突厥等族遗存;云、贵、川也区的西南夷系统青铜文化及南诏,大理遗迹;西藏的吐蕃和古格王国遗迹等等。另外,又对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内蒙古等地的秦汉长城遗址、新疆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遗址、东北北部的金界壕遗址重新进行一定规模的勘察或发掘。这一系列工作,为研究各地古代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阐明广大边疆和祖国内地悠久的历史关系,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证据。
中外关系方面的考古研究备受重视。对同“丝绸之路”有关的考古发现,如波斯萨珊朝银币、金银器、织锦和东罗马金币、玻璃器等文物,都曾作过详细的考察。海上航路的考古研究也有相当程度的开展,着重进行了古外销瓷器问题的专门研究。
作为考古学重要分支的铭刻学,以及密切相关的古文字研究,也出现新的局面。新出土的甲骨、金文、简牍、石刻、玺印、帛书等古文字资料,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代的发现。所作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同考古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积极进行各方面资料的全面整理,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开展新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夏鼎:《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考古》197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