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1页(3031字)
【释义】: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aemorrhagic fever)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为传染源,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诊断】:
1.流行病学 发病前曾到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可有五期。
(1)发热期 一般维持3~7d。
1)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恶心呕吐、呃逆、全身酸痛、腹痛。
2)体征 酒醉貌、皮肤瘀点、前胸“V”字充血区,重症者有嗜睡、烦躁、谵妄。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第4~6病日,发热末期或热退后,全身症状反而加重,出现低血压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弱,尿量减少,可有烦躁、谵妄。
(3)少尿期 一般在第5~8病日,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患者可出现水肿、腹水、皮肤出现瘀斑坏死,并出血、便血、呕血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心衰、肺水肿和脑水肿。
(4)多尿期 一般见于9~11d,24h尿量超过3000ml,多尿初期,原有的代谢紊乱继续存在,以后尿量逐渐增加,血尿素氮逐渐下降,酸碱和水、电解质恢复平衡,症状缓解。
(5)恢复期 尿量恢复正常,精神、食欲、体力逐渐恢复正常。
(6)并发症 可出现腔道出血、颅内出血、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增高,重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达50×109/L以上,有中毒改变和核左移,血小板明显减少,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2)尿常规 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尿中出现膜状物。
(3)血生化检查 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血钾升高、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钠。
(4)如出现DIC,可有相应化验结果。
(5)特异性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IgM测定可为1∶20呈阳性,IgG为1∶40呈阳性。
4.鉴别诊断 应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钩体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治疗】:
主要针对各期的病理变化,特别对休克、肾功能不全和出血进行综合性防治措施。
1.发热期
(1)早期卧床休息,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 如每日用病毒唑10~15mg/k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3~5d。
(3)给予芦丁(路丁)、维生素C降低血管通透性,20%甘露醇静滴,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4)对症处理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滴。
(5)预防DIC 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以降低血液黏滞性,定期检测凝血时间,如处高凝状态,可给予小剂量肝素,每次50mg,每日1次。
2.低血压休克期 本期应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同时应针对微循环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治疗。
(1)扩容 宜先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液、新鲜血浆及白蛋白,不宜用全血。
(2)纠正酸中毒 可用5%碳酸氢钠每次250ml或11.2%乳酸钠每次3ml/kg。
(3)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扩容、纠正酸中毒后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同时可应用地塞米松静滴。
3.少尿期
(1)稳定内环境 记24h出入水量,视昨日尿量控制液体摄入量。
(2)促进利尿 少尿初期可应用20%甘露醇静滴,不宜长时间应用。常用利尿剂为呋塞米(速尿),从小剂量开始,视情况逐渐加大剂量至100~200mg/次,每4~6小时可重复1次。亦可应用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或山莨菪碱等。
(3)导泻和放血疗法 甘露醇口服,亦可用硫酸镁或大黄煎水口服,放血疗法目前已少用,目的为导泻后减少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生。
(4)透析疗法 对有明显氮质血症,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患者,及时应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4.多尿期
(1)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2)防治继发感染 注意口腔卫生,必要时室内空气消毒,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忌用肾毒性抗生素。常用者以第三代头孢及青霉素类抗生素为主,以减少肾毒性。
5.恢复期 补充营养,定期查肾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6.并发症的治疗
(1)消化道出血 应注意病因治疗,若为DIC所致,应按DIC处理;若肝素类物质增加所致,可应用鱼精蛋白对抗;尿毒症所致应进行透析;消化道出血可用奥美拉唑(洛赛克)静注或口服,局部应用凝血酶。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应用地西泮(安定)等缓解抽搐。少尿期脑水肿者宜及时透析脱水。
(3)心衰或肺水肿 应停止或控制补液,应用毛花苷C(西地兰)、血管扩张剂和利尿药物,及时透析。
(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可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应用呼吸机。
(5)自发性肾破裂 进行手术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