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95页(1693字)

【释义】:

黑热病(kala-azar)或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与肝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和血浆球蛋白增加等。

【诊断】:

1.流行病学 本病见于亚、欧、非、美各洲,我国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传染源为患者与病犬,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

2.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 发病常缓慢,主要症状为发热,热型多不规则,有双峰热型,发热期间有恶寒、盗汗、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以及腹泻、呕吐等。部分患者初期酷似上呼吸道感染。

(2)主要体征 肝肿大,脾肿大,起病后半个月即可触及质软,以后逐渐增大,偶有黄疸腹水,甚至可完全消失。贫血,在病程晚期出现精神萎靡、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肿、淋巴结肿大、皮肤色素增深。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减少,在(1.5~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并有ALT及血胆红素升高,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2)肝功能试验 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白球比例倒置。

(3)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其他血清分析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病原体检查 可以从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脾、肝、骨髓、淋巴结等处进行穿刺,将所得标本作涂片检查或培养或动物接种,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 发热期间卧床休息,高蛋白饮食,做好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锑剂 常用五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疗效迅速而显着。

(1)6日疗法 总剂量成人一般100mg/kg,儿童150~170mg/kg,平分6次,肌内注射或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

(2)3周疗法 感染严重或体质衰弱者,总剂量成人150mg/kg,儿童200mg/kg,平分6次,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周2次。

(3)重复治疗 感染严重,一疗程未愈或复发患者,可增加剂量,重复治疗,在6日疗法剂量基础上加大1/3量。

3.非锑剂 用于锑剂过敏无效或并有粒细胞缺乏症者。

(1)戊脘脒 注射前配成10%溶液肌内注射,每次4mg/kg,每日1次,连用15d为一疗程,总剂量60mg/kg。注射局部有红肿硬块,亦可有头晕、心悸、脉搏加快,甚至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2)羟脒替 每次用前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再用1%普鲁卡因溶液配成2.5%~5%溶液,缓慢肌内注射,或溶于25%葡萄糖液内配成0.2%溶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每次剂量为2~3mg/kg,10d为一疗程,可用2~3疗程,其间隔7~10d。不良反应有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及虚脱。

4.对症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预防及治疗继发性感染,严重贫血者须用铁剂及输血,待贫血好转再用锑剂。

5.脾切除手术 多种治疗无效,病原体仍可查到,脾明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者,应行脾切除术,术后可用锑剂治疗,以期根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