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433页(2037字)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又称膜增生性肾炎,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20%。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伴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其病理特点为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扩张,一部分患者系膜基质扩张,将肾小球分割成若干小叶区,又叫分叶性肾炎。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四型。

【诊断】

1.临床表现

(1)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女,老年人少见。Ⅰ型年龄24±16岁,Ⅱ型年龄较小,为16±11岁。

(2)发病前常有前驱感染(约60%~70%),发病较急时可呈急性肾炎综合征(20%),亦可隐匿起病。几乎100%均有血尿,常为肉眼血尿。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6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国内北医统计肾病占14%)。80%~90%伴有高血压。病变持续发展,半数以上患者逐渐肾功能减退,无自愈倾向。本病起病初即呈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现象,与肾功能减退程度不成比例。可能与红细胞表面补体激活有关,也可能因毛细血管病变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气短。

(3)血C3,CH50持续降低,部分患者C3NF,CIC及冷球蛋白可阳性。

2.辅助检查

(1)早期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有肾功能减退者,BUN,SCr上升,Ccr下降。

(3)确诊主要靠肾活检,典型的病理改变如下:

1)光镜 见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插入到基膜与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襻广泛增生,呈双轨征。

2)电镜 系膜区及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

3)免疫荧光 见大量C3,伴或不伴IgG,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

3.分类 临床上可将病理改变分为四型,它们的特点及区别可见表5-1。

表5-1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分类

4.鉴别诊断 临床有血尿伴补体下降,病理有系膜增生改变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补体经常在8周内恢复正常,病情有自愈可能;本病为持续性C3下降,常呈肾病综合征,无自愈倾向。

(2)Ⅳ型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有全身表现,血免疫抗体反应阳性,虽血补体下降,但免疫荧光以C1q(+)为主。本病多属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其余为慢性肾炎。免疫荧光以C3,C4为主。

(3)乙肝相关性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 血清及肝、肾组织HBV(+)。

(4)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 可见肾小血管炎及血管内栓塞较严重,冷球蛋白(+)。

【治疗】

治疗原则是以减少尿蛋白为主,积极治疗感染灶,控制血尿,防治“三高”,保护肾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呈现肾病综合征时治疗困难,对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常不敏感,可试用环孢霉素或骁悉(MMF)治疗及中草药联合应用。

【预后】

本病呈慢性进行性疾病,无自愈倾向,进展较快,约20%~50%患者在5~10年后进入肾衰。有人统计Ⅰ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10年存活率为54%~60%,肾移植后易复发。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

(1)蛋白尿 蛋白尿量多,预后差,10年存活率仅4%;

(2)血尿酸、尿尿酸含量升高及肾功能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3)高血压 蛋白尿伴高血压者预后差;

(4)病理类型中Ⅱ型比Ⅰ型差;系膜毛细血管闭塞伴小管间质损害、合并动脉炎及新月体形成均是预后不良的指征。但年龄与性别、血尿量的多少不影响其预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