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37页(1484字)
【释义】: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早产儿尤其是32孕周以前或<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发病率可达40%~50%,预后较差。
【诊断】:
1.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多数小儿有窒息史、难产史或急产史。
(1)意识障碍 兴奋性增高、烦躁不安、嗜睡、昏迷。
(2)颅内压增高 前囟紧张隆起,脑性尖叫,惊厥,肌张力早期增高,后期降低。
(3)眼球颤动、斜视、凝视、瞳孔对光反应消失。
(4)呼吸暂停或不规则。
(5)拥抱反射 早期活跃,晚期则减弱或消失。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在蛛网膜下隙出血时可获血性脑脊液。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B超 对颅脑中央部位的出血诊断敏感,检查可在床边进行,可作为筛查的常规方法,但对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及小脑出血分辨力差,需由CT检查互补。
2)CT检查 结果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将脑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分成Ⅳ级:Ⅰ级单纯室管膜下出血,可为单或双侧。Ⅱ级脑室内出血,但无脑室扩大。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3)磁共振、Doppler测脑血流速度,脑电图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治疗】:
(1)加强护理 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医护处理,抬高头位,侧卧。液量控制在每日50~60ml/kg。
(2)对症治疗 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维生素C、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等。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5~10ml/kg。
(3)控制惊厥及脑水肿 见缺血缺氧性脑病(4.16)。
(4)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可进行硬膜下穿刺,每日1次,一般放液量不宜超过15ml。Ⅲ级、Ⅳ级脑室内出血者,连续腰穿每日1次渐改为隔日1次,直至脑室恢复正常。
(5)出血后脑积水的治疗 ①连续腰穿治疗,在B超监测下,每日腰穿放出脑脊液,每次3~5ml,脑室缩小,则隔日1次或1周2次,减少放脑脊液量,直至脑室恢复正常大小。②乙酰唑胺每日15~30mg/kg,或呋塞米(速尿)每日1~2mg/kg,减少脑脊液生成。如头围继续增大可考虑外科分流术。
(6)恢复脑功能药物 出血停止后可用胞二磷胆碱、每日0.1g/次,10~14d为一个疗程,亦可脑活素、吡拉西坦(脑复康)等保护脑细胞。
(7)残余颅内血肿可外科手术清除,以免影响脑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