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82页(2727字)
【释义】:
消化道出血在小儿中并不少见,表现为呕血与便血,主要由消化道本身出血与全身性疾病导致。以Treitz韧带为界,消化道分为上、下两部分。前者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多为呕血和(或)黑便。后者指远端小肠或结肠,表现便血,即鲜红色便或果酱样便。因为小儿出血的安全性较成人低,对成人属损失不多的血量,也可危及小儿生命。如一个婴儿失血60ml,相当于成人失血500ml。所以,对小儿消化道出血应引起足够重视。
【诊断】:
1.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症状与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及患者出血前的全身症状有关。
(1)症状
1)上消化道出血 主要表现黑便或/有呕血,幽门以上可有呕血,吐出咖啡渣样或鲜红色血块,幽门以下多表现黑便、柏油样便。
2)下消化道出血 主要表现便血,病变在小肠或右半结肠,多为黑便、果酱样便、咖啡色便,而左半结肠或直肠出血,多表现鲜红色或暗红色便。肛门、直肠疾病特点为便后滴血或鲜血附着于大便外,当大便混有黏液或脓血便多为肠道炎症性疾病。
(2)体征 急性或慢性失血性贫血的体征,如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血压偏低,部分可有肝、脾肿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障碍体征。直肠指检:直肠有息肉者,可扪及索条块物及血迹。
2.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 为消化道出血原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在出血48h之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不仅能准确作出出血部位与出血病因的诊断,以及区分出血的类型、性质,提高了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现率,还能在内镜下作各种出血的止血治疗。小儿内镜检查的病因准确率文献报道达90%以上。
(2)X线钡剂和钡剂灌肠 可以观察全消化道的形态和功能,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病因的主要措施,但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发现黏膜的浅表病变如出血糜烂性胃炎等,即使发现病灶也不一定能确认为是出血源,此外,该项检查不能在活动性出血或近期血止时进行。
(3)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 99mTc腹部闪烁扫描主要用于异位胃黏膜的炎症性病变诊断,如麦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
(4)血管造影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诊断原因不明的胃肠道出血常有帮助。
3.消化道出血程度 分级见表8-7。
4.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年龄关系
(1)新生儿常见病因 吞咽母血、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肠扭转、出血坏死性小肠炎、肠重复畸形。
表8-7 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分级
(2)婴幼儿常见病因 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食管裂孔疝、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炎、肠套叠、肠息肉、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全身感染出血性疾病。
(3)儿童常见病因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黏膜病变、慢性胃炎、胃溃疡、贲门黏膜撕裂症、肠息肉,以及食管静脉曲张、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时进行,对病因明确的急性出血尽可能以非手术疗法控制出血,必要时再进行外科手术,对原因不明的则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进一步查明出血的病因。
1.内科治疗
(1)急救处理与监护
1)去枕侧头平卧,防吸入性窒息,插入胃管,了解出血状况与部位,测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记录呕血,黑便次数与量及24h出入量等。
2)输血、补液、抗休克,以新鲜全血最佳。
3)止血剂 可用卡巴克络(安络血)、抗血纤溶芳酸、巴曲酶(立止血)。
4)中草药 白芨粉、云南白药等。
(2)内镜下局部止血
1)喷洒止血剂 凝血酶400~1000u或去甲肾上腺素。
2)局部注射药物止血 肾上腺素高渗盐水(HS-E)混合液、立止血、硬化剂如1%乙氧化醇或5%鱼肝油酸钠治疗静脉曲张。
3)高频电凝止血 适用糜烂、溃疡、息肉出血。
(3)消化性溃疡与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治疗
1)H2-受体拮抗剂 西咪替丁每日25~35mg/kg,分2次,或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糜烂愈合。
2)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洛赛克)或兰索拉唑每日0.6~0.8mg/kg,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加速病灶愈合。
3)生长抑素或奥曲肽(善得定) 可降低内脏血流量和门脉压力,用于大出血。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 详见食管静脉曲张节。
5)其他疾病出血
a.胃肠道息肉出血 在内镜下施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效果较好。
b.胃肠道血管畸形出血 在上消化道或结、直肠,可通过硬化剂注射治疗。
2.外科手术 手术指征:急性大出血,内科积极治疗后仍出血不止,病情不稳定或短期内反复发生大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