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减少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580页(2794字)
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在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是粒细胞减少的结果,因此,白细胞减少症一般指的是粒细胞减少症,小儿血象中粒细胞数随年龄而不同,占白细胞总数的30%~70%,如绝对值低于1.5×109/L,临床诊断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低于0.1×109/L时可导致“致死性”的感染。粒细胞减少可以单独存在或与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同时存在。
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由感染、药物、免疫、遗传等因素导致粒细胞破坏过多或生存不足。
【病因】
1.感染性粒细胞减少
(1)细菌性感染 伤寒、副伤寒、波浪热、粟粒性结核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在婴儿、营养不良患者最易发生严重感染。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大多是由于细菌内毒素对粒细胞的直接作用或细菌对骨髓中幼稚粒细胞的损害作用,播散性分枝杆菌感染时还有免疫功能改变的作用,如淋巴细胞对粒细胞生成的抑制作用。
(2)病毒感染 麻疹、风疹、流感、传染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其发生可能与病毒的毒性作用直接损伤骨髓或自身抗体的损伤作用。
(3)其他感染 立克次体病、原虫病、黑热病等。
2.药物性粒细胞减少
(1)多数情况下,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有关,可能有害的药物损害了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干扰粒系细胞增生,同时也往往影响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的生成,许多化疗药物或放射治疗后诱发的粒细胞减少便是此类例子。
(2)另一类药物诱发的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大多无关,而与免疫机制有关,可以发生在药物接触后几天,像过敏反应,也可发生于用药开始后几分钟至几天内,与药物激活抗体有关,其作用主要限于向中性粒细胞发展的定向干细胞,此类药物很多,如止痛剂: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抗炎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保泰松等;抗生素:磺胺类、氯霉素、青霉素等;酚噻嗪类等抗抑郁药:氯丙嗪等。
3.免疫性粒细胞减少
(1)新生儿同族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可见于多产妇新生儿。由于母亲与胎儿白细胞血型不合,胎儿粒细胞被母体产生的抗胎儿粒细胞抗体破坏,出生后即表现出中至重度粒细胞下降,可持续6~12周,此类新生儿易致细菌感染,最多见于皮肤、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骨髓中有核细胞数可以正常或增加,但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
(2)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可自发或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抗自身粒细胞抗体而使粒细胞减少,除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常伴有严重感染,骨髓中性粒细胞系统成熟停滞。
4.遗传性粒细胞减少
(1)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 本病罕见,可称为Kostman(科斯特曼)病,又称为婴儿致死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合并其他先天异常,其特点新生儿期即出现严重、反复细菌感染、皮肤感染、疖肿或脓肿常见,80%患者于3岁内死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显着减少,常在0.3×109/L以下,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增高常使白细胞总数接近正常,免疫球蛋白代偿性增生。
(2)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于婴儿或儿童期发病,至成人期渐缓解,其特点为周期性循环粒细胞减少,每次发作持续4~10d,间歇21d左右再发,在粒细胞减少前1~3d出现发热,咽炎,颈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感染。
(3)家族性良性慢性粒细胞减少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粒细胞减少出现在婴儿早期,其特点为骨髓粒细胞释放障碍或停滞在中幼粒细胞前阶段。多数为良性,极个别会发展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4)网状组织发育不全伴先天性粒细胞减少 系造血干细胞先天性缺陷所致,骨髓增生低下并缺乏原始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胸腺、扁桃体和全身淋巴结发育不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减少,细胞免疫缺陷,免疫球蛋白减少。生后即可发病,一般在婴儿早期死于严重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
(5)粒细胞减少伴免疫球蛋白异常血症 为性联遗传。生后即可发病,常反复感染,多于生后数年内死亡。粒细胞呈中度至重度减少并表现为持续性或周期性发作,骨髓中粒细胞系多停滞在中幼粒细胞以前阶段。血浆中γ-球蛋白低下或缺乏,巨球蛋白增高。
【治疗】
(1)除去病因 由药物、放射线引起的要避免再用;由感染引起者积极控制感染,继发于其他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2)预防感染 有隔离条件的患者给予适当隔离,每日2~3次紫外线消毒空气,每次20min,注意口腔、皮肤、黏膜、会阴部及肛门护理,预防感染。
(3)抗生素治疗 一旦疑有感染,尽早运用有效、广谱抗生素,并常规做尿、粪、咽试子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4)免疫治疗 有免疫因素引起的,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升白细胞药 包括维生素B4、维生素B6、维生素C、叶酸、鲨肝醇及核酸类药物。中药如鸡血藤、女贞子、党参、黄芪、紫河车、阿胶等。
(6)造血因子应用 G-CSF,GM-CSF每日3~10μg/kg,一般用药5~7d或更长。
(7)白细胞输注 一般在严重粒细胞减少并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而应用抗生素疗效不佳的病例,应考虑输注白细胞。
(8)异基因骨髓移植 对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有可能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