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宫颈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117页(2803字)
急性子宫颈炎多见于感染性流产或产褥感染。是病原体直接侵入宫颈而引起的感染,常与急性阴道炎或急性子宫内膜炎同时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子宫颈红肿,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全身可能有轻度发热。本病属中医学“带下病”范畴。
〔病因病机〕
急性子宫颈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由淋菌引起。病原体累及宫颈粘膜腺体,沿粘膜表面扩散的浅层感染;其他病原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等直接引起急性宫颈炎或继发于子宫内膜感染。
中医学认为湿热或湿毒之邪侵袭任、带二脉,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本病多发生在产褥期或人工流产术后。
2.临床上以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粘稠或黄绿色脓性,腰痛,下腹不适为主要症状。若淋菌感染可伴发热,外阴痒或尿路感染症状。
3.妇科检查:子宫颈充血、水肿,局部有接触性出血;严重者其表面上皮剥脱、坏死、溃疡,大量的脓性粘液自颈管内排出。
二、实验室检查
1.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增高。
2.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分泌物培养时,可培养出致病菌。
3.病理检查:急性期一般不作病理检查,必要检查时可见子宫颈鳞状上皮脱落,内膜腺体分泌亢进,间质内及腺体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重者中性粒细胞可侵入表层内,甚至达到腺体上皮细胞内。
〔鉴别诊断〕
主要与滴虫性阴道炎,急性霉菌性阴道炎而致的白带过多相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湿热下注
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二、湿热蕴结
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2.禁忌性生活。
3.保持外阴清洁。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
猪苓15g 茯苓15g 车前子20g 泽泻15g 茵陈15g 赤芍15g 丹皮15g 黄柏15g 栀子15g 牛膝15g。
加减:肝经湿热下注者,加龙胆草15g,柴胡15g;湿浊偏甚者,加萆薢15g,薏苡仁15g。
2.湿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蒲公英25g 金银花20g 野菊花20g 紫花地丁30g 天葵子15g 土茯苓15g 薏苡仁15g。
加减:腰骶酸痛,带下恶臭难闻者,酌加半枝莲15g,穿心莲15g,鱼腥草15g,樗春皮15g;小便淋痛,兼有白浊者,加牛膝15g,虎杖15g,甘草梢10g。
三、西医治疗
抗生素治疗。针对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注意:急性期不用局部治疗,否则可使炎症扩散,导致弥漫性盆腔蜂窝组织炎。
四、其他疗法
1.物理穴位激光照射: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子宫穴。用3~25毫瓦的氦氖光灯,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2次。主治白带量多,黄脓样。
2.针灸:取穴:带脉,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毫针针刺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白带量多,黄脓样。
五、中成药
1.妇科千金片:1次4~6片,1日3次口服。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祛湿。
2.妇炎康复片:1次6片,1日3次口服。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作用。
六、单方验方
鲜紫茉莉根60g,板蓝根30g,水煎代茶饮。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七、食疗
薏苡仁30g,萆薢6~10g,粳米100g。萆薢单煎取汁,与薏苡仁、粳米同煮为粥,可常服。具有清热利湿作用。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猪苓,茯苓,车前子等有明显利尿作用,其中猪苓能促进钠、氯、钾的排除,同时其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药均有强烈的抑菌作用,尤其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蒲公英尚有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