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图350)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763页(1631字)

图350 钩藤

本品主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及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的带钩茎枝。原植物系木质藤本,均为野生。此外,分布广东、湖南、贵州等地的同科同属植物大叶钩藤、毛钩藤、无柄果钩藤也在部分地区作钩藤使用。产地长江以南等地。

【性状鉴别】

1.钩藤 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形,直径2~5mm,枝上有环状节,稍突起,节处有对生的双钩或单钩。钩大小不等,长1~2cm,尖端渐尖向内卷曲,基部稍圆。表面紫红色、红棕色或棕褐色,光滑,略有纵纹理。体轻,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外层棕红色,髓部淡黄色,疏松如海绵状。无臭,味淡。

2.华钩藤 茎枝呈方柱形,直径2~4mm,节上有时有全缘的托叶宿存,钩端渐尖向内卷,钩基部扁阔,长1~2.5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折断面外层黄棕,其余同上。

习惯认为钩藤质量比华钩藤为好。均以茎细、带钩、质嫩、色紫棕者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去叶,洗净,晒干。

(二)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者,用水淋洗,润软,切段,干燥。

(三)炮炙

蒸制:取钩藤蒸至1~2小时,取出,晒干。

【性味归经功效】

微寒、甘。归肝、心包经。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应用】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本品甘微寒,有和缓息风止痉功效。治疗小儿惊风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等证,常与天麻、全蝎等配伍,如钩藤饮。若温热病热极生风、抽搐,常与羚角、菊花、白芍等配伍,如羚羊钩藤汤;治疗诸痫抽搐,常与黄连、天竺黄、蝉蜕等配伍,如钩藤饮子。

2.眩晕、头痛 本品既能清肝,又能平肝,对于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头痛,常与黄芩、夏枯草、栀子等配伍;属肝阳上亢,常与天麻、菊花、石决明等配伍。近年来用之治疗高血压,除三期外,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高血压引发的症状,如头晕,失眠,气促等症状亦随之减轻或消失。

本品与薄荷、蝉蜕配伍,可治小儿夜啼。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10~15g。本品不宜久煎,一般不超过20分钟。

头痛眩晕,惊痫抽搐等证,宜生用;未满月婴儿壮热发痫可用其皮;痛风及跌打损伤等可用其根。

【备注】

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腹痛,发斑疹。”

本品含钩藤碱、异钩藤碱等。本品有镇静作用,能抑止癫痫反复发作,对中枢兴奋性增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能抑制肠管快速的蠕动;有兴奋子宫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