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中国文书大典中卷》第917页(3128字)
【简介】:
科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科学技术方面事实的报道。它的内容广泛,诸如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重大科学假说的提出、证实或否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对国民经济有意义的技术成就,医学、生理学上的重大成就,新技术的推广运用,自然界的新发现、新现象,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方面的新发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状况,有情趣的自然趣闻,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着名科学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有关研究情况及颁奖活动,各国科技政策和科普工作情况,重大的国内外科技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都在报道范围之内。这方面的报道,是科学技术普及的先导,是迅速传播科技新信息的重要手段。
(一)标题 科技新闻的标题有主题与辅题之分。主题是全篇报道的主题思想,是标题的核心,又称正题或标题。一篇新闻可以没有辅题,但绝不能没有主题,它的作用是帮助读者领会全文的中心。辅题包括引题(又称肩题、眉题或小题)和副题(又称次题或提要)。引题是主题的引子,引导读者进入题意,它的位置在主题之上;副题是主题的辅助题,用来补充和说明主题,位置在主题之下。比较重要的新闻大多引题、主题、副题俱全,如《人民日报》1983年12月22日第一版一篇新闻的标题是:
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 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鉴定
提前两年实现科学大会提出的目标,使我国跨进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行列。“银河”的使用将对加快四化建设起重要作用。
其中,“‘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鉴定”为主题,上面的为引题,下面的为副题。一般性的新闻,则可能只是引题、主题兼用的,或主题、副题兼用的,还可能只有主题。
确定标题时,一定要题文一致,不能歪曲和夸大新闻的事实;要体现特色,有独到之处;要突出重点,使人得其要领;要通俗简明,使人一目了然。
(二)正文 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此外,附属的背景材料可以穿插在各个部分里,也可独立成段。
导语就是新闻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话,它用简洁的文字把科技事实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表现出来,给读者一个总概念,让人不得不继续读下去。导语写法种类很多,可以用结论式(先写结论再阐述),也可以用提问式,还可以用摘要式、描写式、评论式、比兴式之类。但无论用哪种写法,都切忌太长、术语太多,也不可千篇一律,没有变化。
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用详细的、丰富的事实材料按照事物的先后顺序,或者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在联系把导语中提出的问题逐层加以阐述。撰写时要注意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善于抓住事实中的关键性材料;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选取恰当的布局,语言要生动耐看,避免多数人不懂的专业术语。
结尾不一定自成段落,但多数新闻总是得有个结尾的。结尾写得好,可以揭示或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可以使报道的内容更全面充实,达到转出新意的目的。
背景材料指的是同报道内容有关的历史材料或说明性、对比性、注释性的材料,它们或者可以说明新闻事实的起因,或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实,或者可以突出报道的新闻价值,或者可以借以表达作者的观点,都可根据需要插入进报道之中。
【范例】:
决胜太空的科学指挥
——试验通信卫星进入同步轨道定点纪实
邓国添 熊铮彦
4月16日18时27分57秒,我国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地在东经125°赤道上空定点,开始进行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等试验。卫星上仪器设备工作良好。
凌空腾飞的试验通信卫星从大椭圆转移轨道转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并最后在预定位置定点,仅仅经过不到七昼夜时间,这充分显示了中国航天科技人员决胜太空科学指挥的高超本领。
试验通信卫星是4月7日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运行的。10日早晨,在航天测控中心,参加通信卫星发射试验的人员提前进入了岗位,等待一个重要战斗时刻的到来——地面发出指令控制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使通信卫星适时由大椭圆转移轨道转入地球准同步轨道。
测控中心指挥部领导成员——地面指挥的决策者——端坐在监控指挥台前,他们中有控制论专家、测控专家、卫星发动机专家和航天专家。这天早晨,他们又一次分析了各种数据,研究确定了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前、点火中以及点火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和对策。现在,他们仔细审视着显示屏幕上的各种数据,时而陷入片刻的沉思,时而互相轻声议论。指挥卫星的一个个重要决策就在这些“活电脑”中产生,迅速变成指令后通过各种测控仪器频频飞向太空,使卫星“一切行动听指挥”,按照地面的控制要求运行。
航天科技人员告诉记者,使卫星上的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建立卫星的最佳姿态、达到预定的自转速度、符合最佳的点火时刻。航天测控中心连续不断发出的各种指令,正是为了逐步调整卫星,使它具备点火的三要素。
置身在航天测控中心,使人目不暇接。从监测指挥中心室到各个机房,电子计算机在不停地精确运算。一排排显示灯欢快闪烁,显示屏频频交换着五颜六色的数码,显示出卫星瞬间的速度、高度和姿态;各种示波器上的信号,有的似闪电,有的如流萤,有的异峰突起,有的波纹荡漾……这里的通信、测控设备,全部是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中国航天科技人员就是用这些设备,完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科技任务。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
8时41分,通信卫星开始进入大椭圆轨道第四圈飞行,正向着约36000公里高度赤道上空的远地点逼近。指挥员、专家、操作手们人人密切注视着显示屏。种种参数表明,卫星的最佳点火姿态已经建立,预定的转速已经达到,此时此刻又正是最佳点火时刻。三要素全部具备了!按照测控中心指挥部决策,调度指挥员果断地发出了指令:“××指令发出!”测控站第一操作手沉着、冷静、熟练、准确地按动开关:“××指令发出!”
刹那间,点火指令飞越太空。信号显示:卫星收到指令,执行指令。卫星上的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成功。记录仪描下的曲线表示,新的推力把卫星在大椭圆轨道的近地点推到了离地球36000公里高度,从而使它顺利转入地球准同步轨道。
指挥室里掌声顿起,人声鼎沸,不少老专家、老干部和中青年航天科技人员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电子计算机打下的一份份数据表明,卫星在大椭圆轨道飞行的37个小时中,测控中心指挥部先后向卫星发出的各种指令,卫星全部接受,并按照地面的科学指挥一丝不苟地准确完成了各个动作。
在航天科技人员精密控制下,试验通信卫星已在4月16日按预定位置定点,并开始了同地球同步运行。它标志我国的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