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512页(1115字)
【着者】:
全称《拉奥孔:论诗和画的界限》。莱辛着。莱辛(1729-1781),德国近代文艺批评家、剧作家。本书1766年出版,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着作。在书中,莱辛首先针对当时西方理论界流行的诗画一致说,着重论述了诗和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日神庙的祭司,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中了希腊联军的木马计,海神波塞冬出于偏袒希腊的动机,放出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死死缠住。莱辛指出在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群像和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斯》中就有不同的处理,进而论述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绘画与作为时间艺术的诗之间的差异。就题材来说,雕塑绘画利于表现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和部分的物体,宜于美的以及没有个性的抽象的一般性的典型;诗擅长持续于时间中的先后承续的动作,可以表示美之外的丑、喜剧、悲剧性的以及典型和个性结合的事物。就媒介来说,绘画雕塑凭借线条、色彩之类的“自然的符号”;诗凭借语言声音的“人为的符号”。就接受艺术的感官来说,雕塑绘画诉诸视觉,一眼可看到整体,少借助于想象;诗主要诉诸听觉,语言是观念性的,动作情节要先后承续,因而要由记忆和想象来把握艺术整体。其次,莱辛从亚里士多德关于一切艺术都是摹仿的定义出发,还论述了诗与画之间的互相联系:造型艺术家总是避免描绘激情顶点,而选择动作情节发展顶点的前一顷刻,以显示前因后果,富于暗示性,给想象以最大的活动余地,以此来叙述动作,诗亦可以化静为动、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从美所产生的效果暗示美,借以来描绘物体。这种关于诗与画的联系的论述充满辩证思想。第三,莱辛还以作品和观众的心理效果的实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各种审美范畴,如美、丑、悲剧、喜剧、可怖性、可嫌厌性以及崇高等。还零星地论述文艺美感主要来自题材内容以及立法机关应从教育观点出发对文艺进行监督(第2章);文艺应从本质方面反映现实(第3、5章);从创造性摹仿和抄袭性摹仿方面强调继承必须经过创造和革新(第7、22章);典型性格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以及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联系(第4、8章);反对用艺术为宗教服务,并批判艺术史家过分夸大过去宗教对于文艺的影响(第9章);反对抽象化(第10章);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区别和联系(第17章)等等。这些零星初步的见解,极富启发意义。可以说,本书是启蒙运动反封建反教会的重要思想武器,莱辛强调的诗与画的界限,纠正了当时苏黎世学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和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特点在静穆的片面看法,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论。这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启发。《拉奥孔》是马克思在青年时代下工夫读过并写下了感想的几部着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