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141页(2480字)
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约在元末明初形成。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的东乡族共有373872人,其中在甘肃境内有311457人。甘肃省的东乡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共307876人,其中东乡族自治县有172246人。此外,在兰州、定西、河西一带也有少量散居。迁居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东乡族共6万余人,其中新疆有56464人。还有一小部分东乡族侨居在中亚和中东一些国家。
东乡族的主要聚居地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县东北部。东面与临洮县相邻;北面与永靖县相邻;西面与临夏县接壤;南面与广河县、和政县接壤,呈方形,面积为1462平方公里,东西长约50公里,南北宽约47公里。全县三面环河,西有大夏河,东有洮河,北有黄河,其中黄河在东乡地段的流程约有30余公里,着名的刘家峡水库就建在这段黄河之上。东乡地区地势高,山峦沟壑星罗棋布,虽然三面环河,但全县80%以上的地区为干旱区,全县大部分地区海拔为1900-2300米,海拔最高的董岭为2664米。从地貌上看,东乡县的地形很像一把撑开的巨伞,以位于中部偏西的锁南镇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状伸展出15到20公里长的6大山梁,从这些大梁大沟又分出几十条支岭和支沟。
东乡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多。粮食作物以春小麦和马铃薯为主。此外还有玉米、青稞、大麦、糜子、谷子、大豆、蚕豆等,其中以马铃薯的品质为佳。由于马铃薯适合种植在高寒、干旱的山坡上,而东乡的地理环境、土质、气候、海拔等都是最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地区,因而也久负盛名。东乡沿洮河、大夏河的地区,盛产瓜果,如喇嘛川的西瓜、三合的枣、那勒寺的早酥梨,特别是唐汪川的桃杏,因其肉嫩、汁多、味甜、个大、皮色艳丽的特点驰誉陇原大地,并远销海外。此外东乡地区还生长着秦艽、冬花、狼毒、甘草、防风、柴胡、麻黄等药材。畜牧业在东乡的经济生活中也占重要的地位,牲畜有骡、马、驴、牛、羊等。
东乡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宗教在东乡的生产、生活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有着极强的影响。在东乡地区,伊斯兰教通常分为三大派系,即老教、新教、新兴教。老教是指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即虎非耶、哲赫林耶、嘎的林耶、库不林耶)及其支系小派。在东乡最有影响,信教群众人数最多的几个门宦是北庄门宦、胡门门宦、张门(大湾头)门宦、大拱北门宦等。另外华寺、穆夫提、沙沟、海门、风门等门宦也有一定影响。新教又称伊赫瓦尼派,意即“兄弟”,在东乡的信徒较广。新兴教又称色勒夹、俗称“三抬”,是解放初产生的,近年来“三抬”的信徒呈上升趋势。东乡族自治县过去有拱北七十余处,分属大拱北、沙沟、张门、北庄、海门等几个门宦;有清真寺五百余所。通常认为,东乡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东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单元音少,复元音多,没有长短音的对立,词汇固有词(蒙古语)约占50%-60%,汉语借词约占40%左右,另外还有部分突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藏语借词。解放前,民间曾流传用阿拉伯文拼写东乡语的拼音文字——土语消经,但这种文字流通范围有限,没能发展成为东乡族的正式文字。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传统艺术,有故事、传说、歌谣、笑话、谜语、谚语、童话、寓言、叙事诗等。其中以《赤孜拉妩的传说》、《玉斯哈》、《米拉尕黑》等尤为脍炙人口。“花儿”是东乡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山歌,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及语言精炼,表现力强的特点,受到广大东乡族人民的喜爱,是反映劳动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东乡族的书面文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家队伍逐渐壮大,以汪玉良为代表的东乡族诗人、作家先后创作了诸如《米拉尕黑》(长诗)、《山情》(短篇小说集)、《爱神·死神》(长篇小说)等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优秀诗歌、小说、散文作品。与此同时,东乡族的艺术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了白玉峰、马学武、白淑贞、陈坤、马灵燕等艺术家,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旧中国,历代统治阶级从来未承认东乡族作为一个单独民族的存在,认为所谓“东乡”统属一个地域概念(临夏旧称河州,当时以河州城为中心,将河州城外的地区分为东、西、南、北四乡),因而东乡族被当成“化外土人”、“东乡半番子”、“东乡土人”、“蒙古回”、“鞑子回”等。1949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踏进东乡这块古老的土地,东乡族人民才得以新生,一年以后,东乡自治区(县级)正式成立,从此以后,东乡族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1950年9月25日正式宣布东乡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县。现全县辖1镇24个乡。1980年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此外还分别在广河县、和政县、临夏县及玉门市设有5个东乡族乡,至此,全国已有2个东乡族自治县、5个东乡族乡。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东乡族干部队伍建设也取得可喜的进展。东乡族干部人数在自治区域内的比重超过50%。
新中国成立,东乡族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辅之以林、牧、副、工、商、运输、建筑等多种经济成分。随着社会制度改革的完成及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东乡族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经过改良生态条件,兴修水利,科学种田,防汛防洪等活动,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粮食亩产由50年代的45-8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25公斤以上。工业方面自50年代以来,先后兴建地毯厂、农机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砖瓦厂、硅铁厂等企业,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改革开放后,东乡族的商业、乡镇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提高,已成为推动东乡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