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岑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80页(954字)

【生卒】:1812—1870年

【介绍】: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家和政论家。出生在莫斯科的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受拉吉舍夫和十二月党人的革命影响,1829-1833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和奥格辽夫等组织小组,研究18世纪革命理论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和理论学说。大学毕业后,由于被控与“国事犯”有来往和有自由主义思想而被捕,放逐出莫斯科,直到1839年才回来。在这期间,他主编过“弗拉基米尔省新闻”。1840年到彼得堡,不久又被流放。1842-1847年回到莫斯科从事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写作。1847年流亡国外,曾和奥格辽夫一起创办了俄文印刷所和《北极星》、《钟声》杂志。1870年病逝于巴黎。

赫尔岑早在40年代初,在钻研自然科学成果和涉猎俄国与西欧唯物主义学说的影响下,就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读过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接受人本主义学说。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空间中存在着某种不可入性,这就是物质,我们只能从它开始。但是,意识决不是置身于自然界之外的东西,它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阶段。赫尔岑还初步认识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的,并将它们比作是一对“德堡半球”。但有时他却错误地把理性当作是真理的标准,不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详细论证过科学方法的作用,强调按照世界实在的样子来看待,要扫除一切怀疑主义、不可知主义,使理论为现实的斗争服务。赫尔岑注重辩证法,提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的一句名言是“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其含意就是要推翻一切旧的阻碍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适合于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社会制度。

赫尔岑虽然用唯物主义来解释自然界,但他还不能把唯物主义应用到社会生活现象上来,还不能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反地,他却把历史的发展看作首先是意识、人类思想的发展,是“个性的解放”。他的社会主义理想也是空想的,认为可以通过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来实现。

主要哲学着作有:《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自然研究通信》、《致老友书》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