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抽象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73页(753字)
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中使用了这个哲学术语。在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反思阶段,谢林认为抽象是反思的第一个条件,只有经过抽象的作用,理智(自我)才能把理智自身的行动(概念)和这种行动的结果(对象)分离开来。抽象分为经验抽象、先验抽象和绝对抽象。经验抽象只是抽离了个别的对象,根本没有达到脱离对象的目标,并且由于范式化的作用,概念和对象又合而为一了。先验抽象是判断的条件,但不是判断本身。它把经验抽象及其结果提升到了意识。它只表明理智怎么能把对象和概念分开,而没有表明理智如何在判断里又把两者结合起来。它造成了没有直观的概念和没有概念的直观。但是,先验的范式化取消了先验的抽象,把没有直观的概念同没有概念的直观又结合成了对象。谢林认为,自我必须意识到先验抽象,才有可能使自己自为地绝对地超越于对象之上,并且因为自己超越于一切对象之上,才有可能只把自身认作理智。而绝对抽象正是把先验抽象连同它的结果设定到了意识里,满足了自我的要求。绝对抽象不是从理智本身的任何其他行动里(而可能是从理智外面的一种行动里)产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对理智本身来说是一种绝对的行动。正因为这种行动是绝对的,所以就决不能再用理智的任何其他行动来解释,理论哲学走到了尽头儿。“这样在理论哲学方面就只留下‘在理智中应当出现这样一种行动’这一绝对公设,但正因为如此,理论哲学就超过自己的界限,而进入了实践哲学的领域,实践哲学仅仅是用绝对无上的公设来确立的。”在实践哲学体系中,绝对抽象成了意识的开端,因为它只能从理智的自我决定或理智自己对自己的行动得到解释。它不受任何在先的行动的制约,因此就仿佛打断了一切后继行动必然起因于在先行动的那种联系,而开始了一种新的行动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