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99页(430字)

佛教名词。指一种精神现象或心识特殊功能。又译心、意、了别、分别、现行等异名。有多种说法。《清净道论》说:“‘识和心、意之义为一”,此指一切心理或精神现象。小乘佛教按照“六根”而有与此相对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认为“识”是主客体之间发生联系的媒介物,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皆各自依识而转,依识而住。大乘佛教瑜伽派除了承认六识之外,还立末那识、阿赖耶识,共8识。认为前六识是名识(随根而立名),末那识有度量作用,又是沟通六识与阿赖耶识之间的流转识,阿赖耶识是主体识,永生、无所不在的根本识,是心识的总主。南传上座部立八十九心识,谓八十九种心理变化和活动状态。另外,五蕴之一有“识蕴”,指统摄一切精神现象活动的总体作用。作为十二因缘之一的“识支”指具有灵魂意味的作用,也称“识神”。印度其它哲学和宗教也有把“识”看作认识的主体,“奥义书”里称“识”为“梵”,认为是潜于体内的“光中之光”,世界依“识”而支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