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21页(1106字)
源自拉丁文adtribuere,意即归属、赋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把世界区分为个别的实体(substance)和它们的属性。属性一词大体上与质(quality)、性质(property)、特征(characteristic)、特性(peculiarity)、状况(circumstance)、状态(state)、范畴(category)、样式(mode)、偶性(accident)等词同义。当然也有区别。例如,质是内在性质,属性则指仅为人间接认识的现实性质,质指有限存在物的特征,而属性则指无限存在的特征。
在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和其他经院哲学家基本上接受了亚里士多德对实体和属性的区分,认为属性是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必有的,是事物的本性。他们认为,善、美是超验属性,它们因为存在而属于存在,因而是一切事物的属性。
在神学中,属性指神的本质特征。传统神学认为上帝的属性包括统一性、简单性、非形体性、永恒性、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在逻辑学中,属性即可被断定属于某物的东西,是范畴或可作谓词者(predicable)。属性可以是本质的或非本质的、必然的或偶然的。
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属性是作为实体的上帝-自然所固有的、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他认为由于实体本身是永恒无限的,因此它也具有永恒无限的属性,这些无限多样的属性都各自从不同方面表现实体的永恒无限的本质。在这无限多样的属性中,有两种属于实体的最根本的属性,即思维和广延,这也是人类能够认识的实体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虽然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表现着实体,但由于它们均依附于同一个实体,所以虽然它们各不相同,各自独立,也仅仅是实体的属性,而不能成为两种独立的实体。斯宾诺莎否认思维和广延是两种独立的实体,而将其归结为依附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克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
但斯宾诺莎又把思维和广延这两种属性看作互不依赖、相互平行的。他说,“一个属性不能产生另一个属性”,“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其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其动或静。”这就否认了思维对物质的依赖关系以及思维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因而他有关属性的思想仍然残存着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的影响,还是一种心物平行的观点。同时,由于斯宾诺莎不了解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把整个自然都看成具有思维属性,这就陷入了“物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