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什尔里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9页(1253字)
伊斯兰教的经院哲学派别之一。
由其奠基人艾什尔里而得名。系从穆尔太齐赖派中分化出来的新凯拉姆,后由巴基拉尼(alBāgillāni,?-1013年)予以系统化。最初,该派于清真寺中被自诩为正统的罕百里派斥责为“异端”达一个半世纪之久。1063年,阿巴斯哈里发帝国(750-1258年)的塞尔柱王朝(1055-1194年)新首相尼查姆·穆尔克(Ni zāmal-mulk,1018-1092年)一反前任视其为“异端”的做法,定该派教义为官方信仰,并于巴格达、尼沙普尔等地设立尼查姆神学院,专门讲授该派学说,培养宗教学者,以其官方信条与伊斯玛仪派向各地派遣的“达伊”(阿拉伯文di,传教师)传播的内学教义相抗衡。
安萨里进而使之与苏非派的神秘主义相结合,这种教条化了的教义成为伊斯兰教官方信仰的终极形式。其新凯拉姆随即成为官方的经院哲学,通称为伊斯兰教义学或简称为教义学,此后其学说成为伊斯兰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一哲学体系。
穆台凯里姆这一原初极其普通的名字这时成为该派成员的专称。该派将理性引入正统信仰并将二者调和起来,在强调启示高于理性的同时,以理性为天启作论证,竭力使已遭贬低的理性为正统信仰服务;还竭力调和伊斯兰教信条与希腊哲学思想。
一方面反对穆尔太齐赖派的纯理性思辨,另一方面也反对以罕百里派为代表的正统派礼仪上的形式主义和信仰上的教条主义;既不同于前者把理性视为具有某种完全自由的、可以任意识别有关超验的实在(指伊斯兰教信奉的安拉-Allāh)的内容、本质、属性的能力,又不同意后者否认理性具有某种解释天启能力的主张。
着重讨论安拉的本体与属性的关系问题,认为安拉作为最高的精神实体,系宇宙万有的本原,他全知全能,是超验的、永恒的;安拉的本体不同于他的属性;安拉由无中创造世界,世界是非永恒的,不允许在安拉及其创造物(世界)之间作任何比较;自然界中因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世界是由原子和偶性构成;否认事物的规律性,认为规律是安拉于世界中安排的一种“习惯”;运动不过是安拉创造的物体原子在一定的时间原子中由空间原子的一点到另一点的移动;主张定命论,同时又主张“获得说”,认为人的行为系由安拉那里获得的并由人以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各人应对自身或善或恶的行为负责;反对穆尔太齐赖派关于《古兰经》系“受造之作”的主张,认为它系安拉的永恒的语言,是非造的;赞同并采用大教法学家马立克·伊本·艾奈斯(Mālik ibn Anas,715-795年)倡导的“无方式”信条(即对《古兰经》的经文应予深信,不可置疑;否则,即为“异端”),不主张对经训有任何怀疑,从而在实际上追随穆尔太齐赖派所抨击的神人同形同性说。该派主要代表除巴基拉尼、安萨里外,还有安萨里的老师、“两圣地教长”楚瓦伊尼(1028-1085年)、巴格达迪(?-1037年),沙哈拉斯塔尼·法赫尔丁·拉齐(?-1210年)等。该派的“原子论”对其后欧洲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对莱布尼茨的原子学说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