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48页(3617字)
【生卒】:1925—1995年
【介绍】: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尼采主义者、差异主义者、电影哲学家、精神分裂分析学家。
1925年元月18日生于巴黎。他在中学时代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44年在卡罗中学毕业后进入索邦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立志成为哲学家。在索邦大学四年间,他结识了众多的教授名流:夏特勒、比托尔、朗曼、达洛纳、图尔涅、阿尔基耶、康吉汉、德冈迪雅克、伊波利特,其中夏特勒、阿尔基耶、德冈迪雅克对他影响最深,此外对他影响最多的是维伊曼、福柯和加塔利。1948年取得法国大学和中学哲学教师学衔。
1948-1957年先后在亚眠中学、奥尔良中学及路易大帝中学教授哲学。1957-1960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1964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1969年担任里昂学院无教授头衔的授课教师。1969年是德勒兹生活中最辉煌的一年,他在阿尔基耶和德冈迪雅克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幸会加塔利,合作研究开始;积极参加左派政治活动;福柯被选入法兰西学院,让德勒兹接替了他在巴黎第八大学的教席,可见,德勒兹的教学生涯与福柯的鼎力相助分不开。1987年退休,1995年11月4日逝于巴黎。
德勒兹一生很少出门远游,从没加入法国共产党,也不是现象学家和海德格尔主义者,未曾抛弃马克思,未曾忘怀六八年五月风暴。出版哲学专着近30部,发表论文不计其数。
德勒兹生活的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盛行的时代,但他并没加入其中,而置身边缘,默默而坚定地走自己的哲学道路。因此,很难给他的哲学思想贴上学派标签。
他的研究主题游离不定。我们可以将德勒兹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哲学史专题研究时期、艺术哲学探索时期和德勒兹-加塔利合作时期。后两个时期是平行而交替进行的。
在专题研究时期,18岁的德勒兹一进索邦大学就潜心钻研哲学史,认真阅读名家名作,直至1968年,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休谟、斯宾诺莎、尼采、柏格森及康德的专题着作。
怀疑某种哲学思想景观,为德勒兹终身的探索方向。思想景观是一种国家模式。
在《尼采与哲学》中,他用意义和价值观念代替了真理与错误问题,将哲学区分为两种类型:存在哲学与意志哲学。存在哲学的对象是上帝(大全)和自由精神王国,它们决定了哲学的景观和命运。哲学是对上帝和自由精神不可推却的反映。德勒兹试图改变哲学的国家模式化状况而对世界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意志哲学则是哲学家自我控制欲的表现形式。真理的内在标准是不存在的,唯独真理意志才是真实可靠的。意志价值要么被肯定,要么被否定;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并不互相对立,而是相互区别;肯定价值隐蔽在否定价值中,否定价值隐蔽在肯定价值中。重新描述和解释世界,就是为哲学创造新概念。
他发现,哲学史不是一部人类自省的认识史,而是一幅用精神和概念绘制成的“画卷”。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新概念的创造者。
创造新概念,为的是陈述出历史上的哲学家们还未说出却已暗含的概念。于是,哲学家总是不断地创造着(creer)概念。
德勒兹从来不相信哲学终结。哲学往往显得孤单无力,但因此而妄断哲学死亡、哲学终结或者哲学危机,必将贻笑大方。总之,我们不能放弃哲学和哲学研究。哲学活动就是创造概念,这是德勒兹确立起来的根本信念,亦是他得以终身奔跑在哲学高原的精神支柱。
《差异与重复》(1968)和《意义逻辑》(1969)先后问世,德勒兹进入新的哲学探索时期,这是第二时期,也是个独立创作时期(主要研究艺术哲学),同时与加塔利相识,合作研究时期开始(主要研究精神分裂分析哲学,此为第三个时期)。《差异与重复》与《意义逻辑》的出版,是德勒兹哲学第二时期的开端。这两部着作采取了剪贴原文进行解说的写作方法,得到了福柯的高度评价。
因此,德勒兹以这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法国当代哲学界的地位。
《差异与重复》阐述了差异与重复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实的天生异质性,从纯差异和纯重复的角度展示了哲学景观。《意义逻辑》是尼采哲学研究的继续,也是《重复与差异》一书写作方法的延续。
该书通过一系列古代和现代的反常现象来确定意义和无意义的地位。德勒兹认为,事件是身体的产物,意义处于词与物的表面,关键在于建立事件意义的逻辑。在该书中,德勒兹所揭示的“独特”、“方言”、“未成年”、“不协调”,构成了德勒兹思想的另一种景观,文学这一艺术被引入他的哲学视野。如何走出哲学史?如何重提问题?德勒兹终生乐此不疲。
通过对知识、文学、绘画、电影和政治的精心思考来回答这些问题,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语言,决定了他思想的未来方向。哲学终结观念,是哲学家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应当开辟新的领域,进行新的尝试。
德勒兹对电影艺术进行形而上学沉思,特别是对电影的鲜艳色彩和崇高结构的研究。他试图对电影画面和符号进行分类,指出电影艺术家是非常出色的思想家。德勒兹研究电影,其目的不是写一部电影史,也不是回答“什么是电影?”这一问题,而是有着明确的形而上追求。艺术哲学以知觉之物和情感为对象。
德勒兹通过知觉之物和情感创造哲学概念。于是,知觉、情感与概念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1969年,德勒兹结识了精神分析学家加塔利,他们共同从事精神分裂分析哲学的研究。加塔利将德勒兹引入到了精神分析这个崭新的领域,德勒兹也把加塔利从精神分析中拯救出来。
他们的合作使德勒兹哲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他们合作着述了五本书,其中《反俄狄浦斯》、《千高原》和《哲学是什么?》最重要最着名。《千高原》是《反俄狄浦斯》的继续和发展,并重述了《根茎》一书的内容,《哲学是什么?》是一本总结性着作。在这三本书中,他们提出了许多概念。
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兹和加塔利研究了欲望机器、精神分析、家族主义、野人、不文明的人、文明人和精神分裂分析法等主题。他们认为,无意识不是舞台,而是生产欲望的工厂、场所和要素。
俄狄浦斯与其母亲之间关系既是乱伦又是婚姻,这种婚姻因属乱伦而被禁止。俄狄浦斯表现出一种三角形象:父-母-我。
弗洛伊德确立了一个自我-本我-超我三位一体的人格结构。而在德勒兹和加塔利看来,人类漫长的荒谬史限制了无意识的生产力,使之在无欲的舞台上发生作用,并且把它幽闭在家庭内部。
我们不必与弗洛伊德论争,反俄狄浦斯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哲学是什么?》更加明确宣言了他们的哲学目的:哲学既非沉思,又非反省,亦非交际,它是创造概念的思想活动。
由上述可知,德勒兹和加塔利一起为了哲学创造了许多新概念,从而构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汇合的哲学。
这种哲学可谓“德勒兹-加塔利哲学”。德勒兹坚定地恪守自己的哲学信念,终有大成,有功于法国后现代哲学,定会使未来哲学家深受其泽。他的几部重要着作已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其思想影响远至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在中国思想界也偶被提及。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主要着作有:《经验论与主观性》(Empirisme et subjectivite,1953)、《尼采与哲学》(Nietzsche et philosophie,1962)、《康德批判哲学)(Laphilosophie critique de Kant,1963)、《马塞尔·普鲁斯特与符号》(Marcel Proust et les signes,1964)、《柏格森主义》(Le-bergsonisme,1966)、《施虐-受虐的阐述》(Difference et repetition,1969)、《斯宾诺莎或表现问题》(Spinza ou le problene de l;expression,1969)、《意义逻辑》(Logique du sens,1969)、《斯宾诺莎,实践哲学》(Spinoza,philosophie pratique,1970)、《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Capi talisme et schizophrenie,与加塔利合作,第一卷:《反俄狄浦斯》,第二卷:《千高原》、《电影1-画面运动》(Cinema 1-L’image-movement,1983)、《电影2-画面时间》(Cinema 2-L’image-temps,1985)、《褶子,莱布尼茨与巴罗克风格》(Pli,Leibniz et le baroque,1988)、 《哲学是什么?》(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与加塔利合作,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