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波纳齐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63页(1223字)
【生卒】:1462—1525年
【介绍】: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着名哲学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意大利曼图亚,曾在帕多瓦大学攻读哲学和医学,1487-1509年断续地在该校教授哲学,倾向于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帕多瓦亚历山大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曾先后在费拉拉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直到去世。
蓬波纳齐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反对基督教宣扬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说,要求享受现实幸福,追求世俗快乐。
他着力否定基督教神学个人灵魂不死的教义,主张人的灵魂与人的肉体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他指出,人的灵魂的存在不是由于上帝的创造活动,而是自然的产生活动,灵魂总是与人的肉体分不开的,离开人的肉体,灵魂也就不能存在,不能有任何活动。人的肉体既是可朽的,那么人的灵魂也就决不可能是不死的,它随肉体的产生而产生,随肉体的死亡而死亡。
他认为,宗教神学家所宣扬的灵魂不死,无法用自然的方法给予证明;而凡是人的自然知识无法证明的,在现实上是不能肯定的,只能留给上帝自己去解决。他揭露神学家宣扬灵魂不死的实质,就是让人蔑视世俗事物,放弃尘世生活,绝情除欲,忍受痛苦。
蓬波纳齐主张,人是活生生的动物,人的幸福不在未来,而在现在,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人应该去追求和享受世俗的幸福。
蓬波纳齐还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最高目的,不是理性和抽象的理智活动,而是人的道德实践活动。
他把人类的理智分为三种:思辨的理智、技术的理智和实践的理智,其中实践的理智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个人可以没有思辨理智和技术理智,但可以是一个具有完善美德的人。
因此,实践理智是区分人的善恶的标准。他反对经院哲学关于没有上帝和灵魂不死就没有人类的美德的论证,认为道德是人类本性具有的自然的活动,善与恶并没有自身以外的目的,美德的目的就在美德本身,恶的目的就是恶本身。因此美德本身就是其根本报偿恶本身就是其根本惩罚。
这种本质的赏罚是随时随地存在的,不需上帝审判并施行赏罚。
这种观点与正统的神学是相抵触的,因而《论灵魂不死》一书被罗马教皇在威尼斯当众焚毁。
蓬波纳齐虽不否定上帝的存在,但在上帝和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自然神论的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了自然之后,就不再直接干预自然进程和人类生活。他还提出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的一切事物,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奇迹,认为所谓奇迹是神学家编造出来的或是那些头脑简单的人幻想出来的。蓬波纳齐对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要着作有:《论灵魂不死》(1516)、《辩护书》(1518)、《答辩书》(1519)、《论魔法》(1520)等等。其中《论灵魂不死》集中代表了他的哲学观点和人文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