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环境的产物
书籍:东西方哲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13页(516字)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的着名命题。
爱尔维修把唯物主义感觉论应用于社会领域,认为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一切构造得同样完善的人,都拥有获得最高观念的体力”,而在现实中所见到的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差别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即“人是环境的产物”。他所指的“环境”,不是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而是社会环境。它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关系、政治法律制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亲友交往和社会事件等。
但他特别强调政治法律制度对人的决定作用,认为一切民族的品德的优良或卑劣都以政治法律制度的好或坏为转移。
他谴责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们精神中的思想,灵魂中的美德”。他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制造革命舆论。
那么政治法律制度的好或坏取决于什么呢?他认为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取决于立法者的英明和智慧,坏的则取决于立法者的愚蠢和无知。由此,他得出“意见支配世界”(即“环境是人的产物”)的结论。
于是爱尔维修的理论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环境是人的产物”。爱尔维修的社会理论属历史唯心主义,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