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51页(1636字)
【生卒】:1913—
【介绍】:
波兰着名哲学家,出生于波兰伦贝格,早年在巴黎学习政治经济学,1940年到莫斯科从事研究工作,194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罗兹大学任教。
1948年起在华沙大学哲学系当教授兼教研室主任。1952年成为波兰科学院通讯院士,1961年升为院士。
1955年之后,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先后兼任科学院哲学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和社会学研究会主席。
1963年因和波党中央关系恶化而辞去有关领导职务,只在维也纳任欧洲社会科学中心主任。
平时除在波兰社会科学院工作外,还在国外一些大学当客座教授,讲授语言哲学和历史哲学。80年代,因在着作中“歪曲波兰和社会主义大家庭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和历史经验”,于1984年被开除出党。
沙夫着作较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根据他的思想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在40年代末至50年代前半期,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对各种资产阶级哲学进行了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950)一书中,甚至把一些在逻辑学方面有所成就的学者也当作“资产阶级代理人”、“改良主义者”、“社会主义的敌人”加以简单否定,当作波兰马克思主义史上的“枝蔓丛生的杂草”统统清除掉。
他赞同并引证斯大林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四个特征”的观点,颂扬当时波共领导人的政治英明。于1949年、1951年和1955年三次获得国家奖金。
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沙夫转而猛烈批评斯大林,把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信徒”,扬言决“不允许忘记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温床”。他以反对教条主义而闻名于世,漫游西欧各国,从各种西方哲学中寻找灵感和启迪,试图“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他先后在一些着作中研究了语义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力图把这些流派中的某些观点综合到马克思主义之中。而在此期间,沙夫探讨最多的是存在主义和人本学问题。
他认为,对人的问题马克思早有论述,但“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被忽视了”;同时这又是“由生活本身具体地提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必须恢复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为此,他陆续发表了《人的哲学》(1961)、《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1965)、《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异化》(1974)等等。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从个人问题“开始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理想就是人道主义的“彻底表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追求对亲人的爱和普遍的善”。“只有说明马克思青年时代的哲学人本学思想,他的成熟思想才能显示出所有丰富内容及其原意”。
强调“异化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柱”,“异化”问题对哲学家来说,是“一座真正的金矿”,必须深入挖掘。
进入80年代以来,沙夫在《社会主义与异化》(1980)、《处于十字路口的共产主义运动》(1981)、《今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意义》(1983)、《是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危机?》(1983)等,着重讨论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以及对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在这些问题上,沙夫的观点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一致。
在他看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迄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十分“脆弱”,无法发扬民主,有可能“被从地球表面扫除掉”。
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异化问题仍旧是一个现实问题”。此外,“‘列宁主义’是布哈林在列宁病重情况下提出的,是斯大林‘篡改’的产物”,主张抛弃“列宁主义”概念等等。
对于沙夫的这些观点,当时的苏联和波兰哲学家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说这些观点是“托洛茨基分子在西欧各国极左派宣扬的背叛革命论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