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羯罗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56页(1119字)

【生卒】:788—820年

【介绍】:

印度吠檀多哲学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吠檀多不二论的集大成者。

生于卡拉蒂(Kaladi,今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拉)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年轻时曾求学于吠檀多不二论的创始人乔荼波陀的学生牧尊。他一生遍游印度各地,从事宣扬吠檀多不二论、反对其他宗教哲学派别的活动。

他在南亚次大陆的4个端点建立了4个宗教中心,分别由他的弟子主持,用以研究、宣扬吠檀多不二论。最后死于北印度的基达那特。

他着有大批宗教哲学着作,其中主要的是:《梵经注》(Brahmasūtrabhāsya)、《广森林奥义注》(Bhadāranyakopanisādbhāya)、《薄伽梵歌注》(Bhagavadgiltābhasya)、《我之觉知》(tmabodha)、《五分法》(Panclkāraa)。他继承了奥义书的梵我思想,将乔荼波陀的吠檀多不二论进一步系统化。

认为梵(最高我)是实在的最高本体,是统一的、永恒的、纯净的,梵超越主观和客观、时空、运动、因果等范畴。梵作为现象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被称为有属性的梵。

但是作为真实的、绝对的梵,是无属性的梵。对于梵的任何定义或任何属性的表述都是受认识的限制而对梵的曲解。

自我(tman)是存在和认识的基础,是无区分的意识,它永远是主体而非客体,最终是不可怀疑的。可以认为日常经验的自我是有区分的意识,是幻化的产物,实际上是把现象世界的对象普遍个性化的结果,即是将无区分的意识错误地看作有区分的意识。

从最高真理看,自我与无属性的梵是同一的,是唯一的实在,二者之间不允许有任何差别。现象世界是梵通过一种魔力——摩耶(Māya)创造出来的,摩耶是无明(Avidyā途径)即生来无知的结果。无明的表现有两种,一是错误判断,二是幻象。比如一个人将绳看成,可以认为是他将绳错误地判断为蛇,也可以认为是绳幻现为蛇,实际上任何时候绳都是绳。

这种关系也可比作海市蜃楼与真实情景、水罐里的有限空间和水罐外的无限空间、梦幻状态与清醒状态的关系。虽然从经验的或相对的意义来看,现象世界是真实的,但从实体看,现象世界是虚假的。真实的是梵,无明状态终究要被光明状态所扬弃。只有认识这个真理,才能达到解脱。解脱的途径除了认识之外,还要通过信仰和道德活动。

主张维护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婆罗门教社会生活制度,竭力反对佛教和其他宗教哲学派别。

但也显然吸取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思想成份。由他系统化的吠檀多不二论在印度一直处于“正统派”的主流地位,对后世的吠檀多哲学影响很大。

印度近代一些着名思想家如罗姆·摩罕·罗易、维帷卡南达(辨喜)、泰戈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思想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