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85页(1174字)
【生卒】:1889—1951年
【介绍】: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的精神领袖。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迁居英国。早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后转入剑桥大学。当过乡村小学教师,修道院园丁,建筑设计师,实验室助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奥地利陆军中服役并被俘,同时进行写作。
1930年成为英国三一学院研究员,1939年继摩尔任剑桥大学哲学教授,1947年辞职后隐居爱尔兰乡村,专事着述。他是罗素的学生和朋友。
两人共同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有力地推进了数理逻辑的发展。维特根斯坦特别在真值表和真值函项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维特根斯坦漫长哲学生涯中的一条红线就是以语言的批判来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语言批判活动,即逻辑的澄清或语言治疗活动。
前期,他是逻辑原子主义者,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核心问题是划清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界限。“哲学要通过清楚地表现可说的东西来指出不可说的东西”。
可说的东西就是自然科学的总和,不可说的东西就是超验的神秘的东西,对它只能保持沉默。通过对科学命题、对语言、对世界的逻辑分析,划出可说和不可说的界限,以显示不可说的东西,逻辑分析不过是用来领悟神秘东西的“梯子”。语言逻辑分析的核心理论是“图画说”,语言是实在的图画或模型,语言的逻辑形式也就是实在的内在结构。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思想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后期,他放弃了逻辑原子主义,以日常语言的分析代替人工语言的逻辑分析,强调词和语句的日常用法。以语言游戏说代替图画说,认为词的意义存在于它的用法之中,而不存在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中。
据此他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误解语言的用法,“形而上学”的根源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语言,在哲学中要使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用法回到日常用法中去,从而使哲学问题消失。后期哲学的代表作是《哲学研究》,它为牛津日常语言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主要着作有:《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1922)、《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1953)、《笔记:1914-1919》(Notebooks 1914-1916)(1961)、《宗条集》(Zettel)(1967)、《论确定性》(On Certainty)(1969)、《维特根斯坦讲演集》(Wittgensteins Lectures,Cambridge,剑桥1930-1932)(1980)、《维特根斯坦讲演集》(1932-1935)(Wittgensteins Lectures,1932-1935)(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