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论概略》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91页(1376字)
日本哲学家福译谕吉着,1875年初次刊行。
1959年由北京编译社译成中文出版,1982年收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再次刊行。
该书共分10章,中译本约17万字。
他认为文明是探讨人类精神发展的理论,也称为群众精神发展论。文明的价值标准是相对的,尽管日本社会以西方文明为目标,但西方文明并非尽善尽美,只是有朝着文明方向发展的趋势,文明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深受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纷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且文明也是自身发展的历史范畴和完整的综合体系。具体地说,移植和吸取的异域的社会文明和本国的土着文明都受制于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受制于国体的演化,政治的变迁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延续。基于这样的思想原则,他建构了独特的“文明史观”,藉此确立了他在日本乃至世界的哲学思想界的地位。
他首先界定了文明的涵义,认为所谓文明是指人的身体安乐,道德高尚或者指衣食富足,品质高贵而说的,进一步解释为:文明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是依靠人的智德而取得的,故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德即道德,是指内心的准则,德又分为公德和私德;智即智慧,是指思考事物,分析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智又分为公智和私智。
文明包括人类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未明确指出文明两个方面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但认为偏执一个方面都会失去文明的本来意义,不是真正的文明。文明不是死的东西,而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着的东西就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顺序和阶段,即从野蛮进入半开化,从半开化进入文明;现在的文明也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如此看来文明的发展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而言的。
他在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并接触到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和文明发展的客观基础问题,但尚不能做出唯物的和辩证的回答。他探讨了日本文明的来源和西方文明的来源问题,试图为文明的发展找到客观的物质基础和主观的思想条件,无不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他提出了文明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文明包括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由于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文明难求,故应先攻其难而后取其易,实行文明开化,最终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
一般说来,福泽谕吉着意于批判传统的儒学思想体系,倡导实学,以实学取代虚学,但纵观其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自觉不自觉地推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东方的传统思想文化是接受西方文明的契机和基础,西方文明摈弃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消极内容,弥补了其实学空缺,致使两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他致力于实证主义哲学理论在日本的传播和受容,又专心于运用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
实证主义的双重性格,使福泽谕吉在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和历史观中容纳了较多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合理的辩证法思想。
例如元素说、宇宙无常论、万物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观和自觉到思想认识的自身发展逻辑等,他极力鼓吹和宣扬功利主义思想,不仅表现在注重吸收实功实用的哲学思想上,还表现在功利主义的宗教观上。他的思想行动客观上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化的进程,指导了日本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表明了明治初期的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