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多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91页(884字)
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在对本体“存在”规定时提出:“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的。
所以,他们在承认本体是“一”的同时,也就否认了它们是“多”。关于一和多的争论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就已经提出来了。他们认为“一”是最基本单位,“多”是由无数个“一”构成的;“一”是有规定者,“多”则是无规定者,它们共同作为世界的本体而存在。赫拉克利特则指出“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
“一”是“一切”的和谐统一,而“一切”又是“一”的合离、不和谐或区别对立,所以赫拉克利特比毕达哥拉斯进了一步。爱利亚学派反对毕达哥拉斯的“多”,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是不可分的、不动的、连续的“存在”,它只是个“一”,而不是“多”。
芝诺就指出过:“如果有多,事物就会既大又小,大到无限大,小到全无大小。”这就完全把一和多割裂开来,根本不承认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麦里梭比巴门尼德有发展,认为“存在”应该是无限的,虽然他只承认“一”(“存在”)的合理性,但他似乎发现了绝对地割裂“一”和“多”出现的矛盾,所以在主张“多”的观点面前,他也作了一点让步。他说:“如果有多,这些多的事物必定与我所说的‘一’是同类的东西。”这说明巴门尼德铁板一块的“存在”已经在强有力的现实面前发生了动摇。爱利亚学派关于“一”和“多”的争论恰恰反映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理解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有待于后来的哲学来克服。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都主张用“多”来取代爱利亚派的“一”,他们的“多”都是指永远存在的、有质的物质本体,即“水”、“土”、“火”、“气”和“种子”。
但是它们又各自保持了巴门尼德“存在”的特征。它们都是“一”,又在外在的动力因作用下产生了“多”,所以,尽管这种一和多的结合并不是内在的,可是比起爱利亚学派绝对地割裂二者关系都是有了很大进步。
原子论者就更进了一步,他们把爱利亚的“存在”打破成“原子”和“虚空”两部分,它们都是本原性的存在,但它们又是多。所以,原子论者已经在有意识地把一和多结合起来了。
可见,一和多的问题,既是爱利亚派争论的中心,也是贯穿古代希腊哲学始终的一个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