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70页(1121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晚期着作之一。

写作年代略迟于《智者》,大约写成于公元前367年与公元前362年之间。

该篇从形式上看是《智者》的继续。出场的人物略有变化。一位与苏格拉底同名的年轻人取代了泰阿泰德的位置。

他是学园派的最早成员之一,曾与塞奥多洛和泰阿泰德一起研究数学,是个泛数学主义者。该篇有着明显的外在目的,即用两分法给政治家的技艺下定义,考察两分法的适用性。

同时探讨政治理论。

对话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用两分法给政治家下定义。

对话首先给知识或技艺分类,然后确定政治技艺的地位,给这种技艺定性。

知识分为实践的和认识的两大类。政治技艺几乎与体力活动无关,主要是精神活动,因而属于认识的知识。认识的知识又分为批判性的和指导性的两类。

政治家指导臣民的行为,制定国家的秩序,因而属于指导性的知识。指导性的知识一类来自中间人,如传令兵传达将军的命令,另一类来自权威者,如君主或某些技艺的行家。

这类知识的对象有些是无生命的,比如木匠造房,有些是有生命的,比如牧人放。政治家的技艺与牧羊人相仿,他们是管理人民的牧人。

然而这个定义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没有区分政治家和他们的敌人。

第二部分,一段冗长的宇宙论的神话。

这个神话把政治家当作神,看作臣民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这段神话故事的插入旨在证明对话第一部分的定义“政治家是管理人民的牧人”,然而却包含两个错误:一是政治家并不像牧人那样喂养人民,二是政治家虽然是统治者,但并没有具体规定他们统治的法则。他们实际上也是普通人。在政治理论中,不应该有“超人”的出现。

第三部分,修正原先的定义,重新给政治家下定义,把君主说成是卑贱的仆人。作者承认用两分法下定义并非总是正确的,有时候应该用多重划分。

第四部分,讨论政体。作者在这一部分探讨了各种政体以及不同政体统治下的立法、执法情况,表现了反对君主统治、主张实行贵族集团统治的政治立场。

该篇是反映柏拉图哲学方法论、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材料。作者在对话中再次总结了他的集合与划分的辩证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作者方法论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对话中的政治理论修改了《理想国》中的某些观点,成为柏拉图以《理想国》为代表的中期政治理论向以《法律》为代表的晚期政治理论发展的中间环节。

上一篇:郑梦周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