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和本我》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011页(1166字)

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基本理论的最后一部重要着作。

书中对他早期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全新的精神人格学说;1923年初版立刻受到广泛注意,被认为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描述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革命的。从此,精神分析学的所有着作无不打上此书的烙印,至少在使用术语上是如此。全书除前言外共有五章,标题依次是:“意识和什么是无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两类本能”和“自我的从属关系”。

该书认为,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是把心理区分为意识与无意识,因为正是这一区分使得对心理生活中病理过程的解释成为可能,并把心理过程安置在科学的结构之中。但它以前只注意研究精神神经症症候即被抑材料,因而虽然进入了无意识、本能及性生活领域,却没有精力进一步研究施加压抑的力量。弗洛伊德写作本书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并以此建立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

该书对作者以前的无意识理论作了两方面的修正,一是用心理动力学修正心理描述学,即根据是否受到了压抑而把无意识分为“潜伏的”和“被压抑的”两种,从而肯定无意识的不一定是被压抑的。这样,以动力学的方法考察心理活动就该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术语来表示精神现象的性质。

二是用心理结构学修正心理动力学。作者从对于心理结构的观察中发现,意识和自我也是不一致的,因为自我中也有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因此,把心理过程仅仅区分为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部分,那是很含混的,必须从动力学的角度把它看作一个完整的结构,并且进一步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才能更好地描述人的心理活动。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互相密切配合,人才能够有效而满意地进行和外界环境的交往。

否则,三个系统彼此冲突,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就这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人格学说,使精神分析学由无意识心理学进入了自我心理学。

他交代说,人格的三大系统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实体,因为这一划分是很简单的,只是为了揭示人格整体中的不同过程、功能、机制和动力。

本我中生出自我,自我中又产生出超我,它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溶合的状态。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要素和心理活动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性质的关系是交错复杂的。弗洛伊德还从人格三大系统和本能的关系着手研究了人格结构的动力关系,从而展示了个体的人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的行为机制,以及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社会的人的成长历程。

弗洛伊德的这些描述实际上已经涉及个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因此,该书提出的精神人格学说可以看作是把无意识心理学推及到人格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的过渡环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