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
书籍: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244页(585字)
汉语中某些音节说得很轻时,因其声调弱化而变成的一种既短又弱的调子。如普通话“甜·头”中“头”的调子、“来·了”中“了”的调子。普通话中,轻声的音高受前一音节声调的影响,在阴平后为半低调[2],阳平后为中调[3],上声后为半高调[4],去声后为低调[1],如“跟·头”、“石·头”、“里·头”、“木·头”中的四个“头”的音高分别是[2]、[3]、[4]、[1]。轻声音节的声母、韵母有时也会发生变化。如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易浊化,如“儿·子”中“子”的声母由[ts-]变成[dz-]。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往往向央元音靠拢或完全变成央元音,如“棉·花”说成[miεnxu]。舌尖元音和单独作韵母的高元音有时脱落,如“心·思”说成[ins],“出·去”说成[‘ut‘]。在汉语里,有的方言有轻声,有的方言没有。普通话的轻声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liánzi是“莲子”,而liánzi是“帘·子”;“地道”didào是名词,而“地·道“didao是形容词。但也有只是习惯上读轻声的,如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如“胳·膊”、“耳·朵”、“清·楚”等。此外,一些词尾如“子、头”,助词如“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如“吧、吗、呢、啊”等通常也都读轻声。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不标调,如“甜·头”标为tiánt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