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与生产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23页(1119字)

分工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分工的发展程度和特点,反过来,分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者在相互作用中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分工是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社会劳动只有通过分工才能进行。

在社会劳动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要求把社会生产划分成不同的领域、部门、企业、工种或工序。

例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发生三次社会大分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以后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又在各个生产领域中分化出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

到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时期,又把单个企业内部的生产分为不同的工种或工序。克思在讲到生产力的发展对分工的决定作用时说:“劳动的组成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7页)。

生产力在形成生产领域、生产部门、企业内部分工的同时,把社会成员分配到不同的领域、部门、工种或工序,使每个劳动者相对固定于一种劳动。结果,把劳动主体划分为不同的劳动者集团(工人、农民、商人等)或不同的班组,形成劳动者分工。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分工的发展程度和特点,因而分工的发展程度和特点便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同上书,第25页)。

这就是说,分工不仅可以表现出生产力发展的量的差别,而且可以表现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质的不同。

分工不仅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而且还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方法。(2)节约劳动时间是分工的一种重要功能。

(3)分工造成了工具的专门化和机器的发明,导致了技术装备体系的不断进步。(4)分工推动科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分工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起消极作用的一面。例如,自发分工妨碍劳动总过程的协调一致,由于劳动的单调而影响劳动者的劳动兴趣,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对工作的厌倦。所以,自发分工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绝对形式。自发分工被自觉分工代替以后,不仅不会使生产力倒退,反而会使人的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发展。

分享到: